心肌梗塞 白車心電圖機 加快搶救

急性心肌梗塞必須緊急處理,合適的處理程序可大大提升治療效果及存活率。瑪麗醫院急症室與消防處去年開始推行為期一年的「12-導程院前心電圖」先導計劃,目標是盡早識別ST高心肌梗塞病人,以便安排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計劃期間成功縮短病人等候進行手術的時間,病人由急症室登記至進行通波仔手術,平均僅需八十五分鐘,較以往的一百二十五分鐘,大幅縮短三成時間,存活率亦提高。

瑪麗醫院急症室駐院專科醫生張健碩昨表示,為期一年的計劃由去年十一月開展,目標病人是瑪麗醫院在港島西及南區服務範圍的心胸痛病人。他指出,現行的心胸痛指引是救護員在現場為病人提供阿士匹靈或「脷底丸」急救,送上救護車入院後接受監察及治療。

資料傳送至急症室

而先導計劃期內會在救護車放置合共十五部院前心電圖機,提前於救護車開車前檢查出現心肌梗塞症狀的病人,過程約需數分鐘,並即時傳送資料至急症室供醫生參考。

張表示此舉可讓醫院爭取時間調動所需儀器及人手,心臟科團隊亦可為合適病人預早安排進行通波仔手術。他補充,救護員亦會在病人送院前致電急症室提供身份證號碼,讓急症室人員查看病人病歷,以便比較病情變化及判斷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

張指瑪麗醫院資料顯示,由去年十一月計劃開始截至今年八月三十一日為止,有五百零七位病人在救護車接受了院前心電圖檢查,其中二十一位病人送院前已獲急症室診斷有急性心肌梗塞,當中十八人入院後隨即接受緊急通波仔手術,其餘三位則是身體問題等其他因素而不可接受手術。

減併發症及死亡率

張指出,計劃期間病人由急症室登記至通波仔的平均等候時間縮短至與國際水平一致,由以往一百二十五分鐘減至平均八十五分鐘,即縮短了四十分鐘。至於病人三十日內死亡率亦得到改善,接受院前心電圖檢查病人的死亡率僅百分之八,較以往百分之十二至二十的死亡率低。他解釋,死亡率改善的原因是因為縮短等候通波仔手術時間,令病人「早啲通波仔,可以救番多啲心臟肌肉,減少出現併發症,降低死亡率。」

至於先導計劃會否延長或擴展,他指出,醫管局的急症科專科委員會及心臟服務中央委員會表示會與消防處研究,並考慮會否與更多醫院進行此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