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測試 準確驗血管栓塞

少運動、飲食肥膩及「三高」患者均為心臟血管栓塞的高危人士,醫生會按病人血管收窄程度及臨床經驗,決定應該用藥治療,抑或為病人盡快做通波仔介入治療。使用血流壓力差測量(FFR)及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兩種技術,可更準確評估病人的血管栓塞程度,有助醫生將通波仔支架緊貼血管壁,減低再次心臟病發的機會。

心臟科專科醫生、仁安醫院心臟中心總監李少隆昨指出,心臟血管長期積聚粥樣斑塊,令血管逐漸收窄,如經藥物治療後情況無改善,加上檢查發現患者的血管收窄達五至七成,便需考慮以通波仔介入治療,在病變的血管放置支架撐開血管,恢復血流暢順。

造影檢查易有誤差

醫生要準確估算血管栓塞程度有一定難度。李少隆舉例,血管造影檢查即使得出七成狹窄結果,未必完全反映實際血管栓塞情況,加上血管的彎度、走向都可影響狹窄的嚴重程度。他按臨床經驗指出,約百分之五至一成病人的心血管栓塞程度屬「擲界」,需要中途改變治療方案。

確保支架位置妥當

因此,現時大部分公私營醫院心臟科必備FFR及OCT兩種檢查,進一步確定病人血管狀況。他引述外國一四年、共九百多名病人參與的研究指出,FFR可改變四成四的治療方案,例如最初有三百多名病人被評為需用藥治療,經FFR評估後,當中兩成三病人的栓塞程度需通波仔;原本情況嚴重至需做搭橋手術的病人,評估後有四成四可轉用藥物或通波仔治療,減低手術創傷風險。OCT檢查可確認到九成七與支架內血栓相關的異狀,避免病人因支架植入位置不佳,令支架再積血栓需再做手術。

病情輕可用藥控制

李少隆表示,曾有病人兩條血管都栓塞,利用FFR測試將壓力導絲放入血管,測試血流壓力,發現原來只需為一條血管放支架,另一條血管栓塞可靠藥物控制病情。雖然通波仔手術出現併發症機會少於百分之一,但仔細評估後可決定是否需要通波仔,可減風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