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攝影展道蝸居者辛酸

【本報訊】本港租金高企,公屋又供不應求,不少無力負擔一般私樓租金的基層市民,只能蝸居於環境惡劣的劏房、板間房、甚至是面積僅十五平方呎並全無活動空間的棺材房。社區組織協會下月舉辦攝影展覽,透過影像訴說在本港繁華背後,一眾基層市民的辛酸。

四十六歲的阿丹自小在農村長大,十二歲時被繼母打傷,導致右眼失明、左眼視力受損,她十年前來港與丈夫團聚,兩人○九年離婚後,她便搬到深水埗一個約一百平方呎的劏房居住,租金由最初的一千八百元加至三千八百元。近年阿丹的視力轉差,左眼僅剩下一成視力,無法再做清潔工人,只能做兼職家務助理,月入僅四千五百元,加上三千元傷殘津貼,生活捉襟見肘。

棺材房僅容放床及電視

阿丹指家裏環境狹小,廚廁合一,加上自己視力有限,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洗菜成日洗到跌落馬桶」,其居於內地的十歲女兒來港探望她時,亦不禁問她「點解媽咪屋企超搞笑,咁細……牛(棚)都大過呢度幾倍」。

而三十九歲、本任職大廈夜更保安的Tony,原本以三千元租住一個劏房單位,但因難抵業主加租而搬到環境更差的板間房,到去年因欠租被業主趕走,再搬到面積僅十五平方呎的棺材房居住,居住環境愈住愈差。近月Tony遭解僱,生活更加困難。

Tony的棺材房單位僅容得下一張床、一部細電視機,無法煮食,廁所則須與其餘十位「鄰居」共用。他表示,住在棺材房最難捱的是空氣渾濁和擠迫,「好似困住咗自己」,故日間盡量不留「家」中,晚上有時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他希望可盡快找到工作,脫離現時的困境。

社區組織協會下月起舉行名為「侷住」攝影展,道出Tony、阿丹等一眾蝸居於劏房、板間房等基層市民的辛酸,首輪展覽將於下周一(三日)至十月九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地下大堂展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