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爭議火藥庫 藍圖易畫難落實

橫洲發展計劃的爭議還在燃燒,另一場政治風暴或已悄然逼近。當局計劃將元朗洪水橋發展為人口近廿二萬的新市鎮,建屋規模比橫洲更龐大,而且同樣涉及棕地和拆遷賠償問題。在社會高度政治化的今天,弱勢政府動輒得咎,有關計劃會否淪為橫洲翻版,不能不令人擔心。

城規會日前審議洪水橋新發展區經修訂的建議發展大綱圖,計劃將現時的棕地打造成大型新市鎮,提供六萬一千個住宅單位,並定位為新界西北就業中心,發展物流業和科技業等,預計能提供十五萬個就業機會。規劃署估計約有一百九十公頃棕地受影響,擬建多層大樓安置,並預留部分土地作露天儲物用途。至於受影響的非原居民村起碼有五條,涉及一千六百餘戶,當局聲稱會擬定補償及安置方案。

有土斯有財,有財斯有用。香港地少人稠,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甚至形容本港人口密度之高堪比印度孟買,隨着未來人口進一步增加,市區可發展土地又趨於飽和,單靠「寸土必爭、見縫插針」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發展洪水橋不啻是解決土地不足的長遠方案。問題是,當局今次又是採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模式,而新界東北發展阻力之大令人記憶猶新,而且不難想像將來涉及拆遷賠償時,勢必再次引發風風雨雨;至於橫洲爭議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已演變成新一輪政治風波,至今沒有平息迹象。前車之鑑近在眼前,怎麼可能令人對洪水橋發展計劃順利落實投下信心一票?有人形容新界土地爭議已成為民怨火藥庫,一點也不誇張。

事實上,洪水橋發展計劃早在回歸初期已經提出,當時港府欲採用環保城概念,但最終被立法會否決,一拖十多年,在保育和人權意識高漲的今天才重提發展,阻力只會比當年更大。尤其是棕地涉及的利益千絲萬縷,當局連面積細得多的橫洲棕地也動不得,何況是過百公頃的洪水橋棕地?再說,當局每次發展都只犧牲非原居民利益,早就引來怨聲載道,隨着橫洲爭議將有關問題無限放大,上綱上線至官商勾結的層面,當局的如意算盤是否仍然打得響,實在令人懷疑。

古人說,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當局的發展藍圖無疑十分宏大,願景無疑十分美好,但空有藍圖和願景而無法落實,也是毫無意義。正如地區人士指出,當局一味報喜不報憂,嚴重低估發展難度,甚至連交通配套都十畫未有一撇,如何容納大量人口?況且香港物流業早就風光不再,當局現在才將洪水橋發展為物流中心,顯然已經遲了。

當然,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發展方案,如果這裏不能動土,那裏不能發展,卻要求港府加快建屋,請問地從何來?屋從何來?無奈的是弱勢政府百事哀,在反對派全面興風作浪之下,如果港府無法扭轉施政困局,一切只能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