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沙伯醫院男病人上周五晚因心臟衰竭需緊急「通波仔」,但術後連接病人的人工心肺機(ECMO)喉管不尋常地出現氣泡,病人延至當日下午不治。專家形容情況極罕見,大量空氣進入血管可於短時間內奪命。據悉,院方暫無法確定氣泡出現原因是否人為錯誤,將循接駁喉管程序是否出錯方向調查,負責接駁喉管的醫生如常上班。
伊院昨公布,該名四十四歲男病人上周五晚上十一時許,因胸痛到急症室求診,檢查發現病人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衰竭。病人翌日清晨四時許轉送至心臟加護病房,出現嚴重休克及心律不正,情況危殆,需要緊急「通波仔」。期間,醫護人員為病人接駁ECMO,取代病人本身的心肺功能,將血液加氧後輸回病人體內。
病人術後被送到深切治療部,惟個多小時後,醫生發現ECMO血流量偏低,輸送病人血液至儀器的喉管出現不正常氣泡,即時夾緊喉管避免氣泡流入病人體內,並為他接駁另一部ECMO。病人血壓持續偏低,同日下午離世。原先的儀器所有喉管經檢查後並無破損情況。
伊院已向醫管局總辦事處匯報事故,並將成立調查委員會。院方已檢視同型號人工心肺儀器,並無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有關個案已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院方向死者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心臟內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說,ECMO接駁後喉管出現氣泡的情況極罕見。她指,喉管正常接駁不易鬆脫。病人接駁ECMO後血流量偏低,除了可能喉管破損外,亦可能因病人有血塊或水分不足。但病人剛做「通波仔」手術,用ECMO的病人都會用薄血藥,相信機會不大。她認為,病人當時心臟情況已非常差,相信調查後亦難以證明氣泡是否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
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部門主管殷榮華表示,有兩個可能肇事原因:一為喉管接駁位鬆脫;二為醫生連接喉管時插錯位,沒有接上病人大靜脈,造成血管破損,可令血流量偏低及喉管出現氣泡,而他行醫多年,從未見過上述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