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爆谷原來是戲院「金礦」

適逢中秋公眾假期,不少人都會入戲院看電影,而買桶爆谷進場邊看邊吃,再自然不過。很多人可能不會猜到,小小的一桶爆谷竟然是戲院的「金礦」。內地電影票房近年狂飆,然而要數利潤最高的,竟然不是門票,而是爆谷。

「爆谷經濟」是戲院衍生出來的經濟現象,鼻祖是美國。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那時整個電影業陷入低谷,美國戲院老闆為免倒閉,絞盡腦汁開源,有人想到售賣各種小食來幫補營收,後來發覺眾小食之中爆谷銷情最好,且本小利大,利潤可達八至九成,遂成為小食的主打。時至今日,爆谷仍是戲院的重要收入來源。據了解,歐美戲院的利潤,有一半是靠爆谷、飲料和廣告。

現時,全球戲院行規差不多,一般都是票房收入要跟電影發行商拆帳。戲院雖然可以拿到票價的一半分成,但是場地租金、機器設備折舊、水電費、人員薪酬等開支不少,如果觀眾不多的話,很容易虧本。但賣爆谷小食不同,所有收入不用與人分帳,可謂是封了蝕本門。內地規模最大的萬達影城,二○一三年光是賣爆谷,就有近四億元人民幣的利潤,回報之豐厚,令人咋舌。

當然,爆谷再掙錢,票房永遠是基礎。如果電影不賣座,沒有充足的人流,「爆谷經濟」也會成為泡影。然而,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只要懂得經營,一些低成本的小食亦有可能變成大生意,帶來高盈利。

筆者一直認為,做生意不一定要高科技或甚麼「秘密武器」,有好的點子,找到適當的發展空間,依然可以挖到「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