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及存活能力極強的外來紅樹品種海桑,近年由深圳福田隨水潮「移民」至后海灣,在米埔自然保育區及南生圍的紅樹林「落地生根」,致水鳥及黑臉琵鷺覓食範圍減少,黯然飛離。環保團體指近年水鳥數目減少,與海桑有一定關係,直斥漁護署保育不力,近三年只清除約四萬棵海桑,遠遠追不上它的蔓延速度。
被譽為候鳥天堂的后海灣一帶,每年吸引約六萬隻候鳥過冬,惟近年多了海桑這位不速之客。記者在米埔自然保護區拉姆薩爾濕地的紅樹林視察,多處發現它的蹤影,在相距海口約廿米位置,有數十株高逾七米的海桑,把只有三米高的原生紅樹比下去;近海處及泥灘亦零星滿布海桑苗。
海桑來自對岸的內地福田,種子隨水漂流至后海灣。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保護區經理梁嘉善指出,海桑屬紅樹,分兩個品種,分別為海桑及無瓣海桑,一株成熟的海桑可產生逾一百五十萬顆種子,無瓣海桑亦可產生八十萬顆種子,「海桑生命力強,即使喺較近海嘅地方,都可以落地生根,但會擾亂生態環境。」
惟六、七米高的海桑遮蔽較矮的樹,而且因發達的根部遮蔽泥灘,阻礙黑臉琵鷺、白腰杓鷸等瀕危同近危候鳥覓食。而海桑根抓緊泥土,土地變乾,令候鳥的食糧,如招潮蟹等無法生存。元朗南生圍情況更加失控。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說,在五年前開始發現有海桑,現今已佔據約三分之一個紅樹林,與本地紅樹品種混雜生長。他指海桑正入侵附近泥灘,擔心數年後會「吞噬」整個泥灘。他批評漁護署每年只清除約萬三株海桑,遠遠追不上它的蔓延速度。
漁護署發言人指出,目前海桑主要分布在鄰近尖鼻咀及深圳河口一帶,為預防它對紅樹林造成的潛在影響,已聘請承辦商在后海灣移除。全港約有六十個紅樹林,當中五個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都未發現海桑。
圖:甘偉倫、朱偉坤
文:呂耀焜、梁祖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