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八號癌症殺手「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有年輕化趨勢,平均發病年齡降至五十五歲,較大腸癌及肺癌等年輕十年,屬十大常見癌症中最早發病。淋巴細胞遍布全身,淋巴癌種類更超過百種,所有器官都可能出現病變,徵狀因應發病部位不同,因而難以診斷。幸而此癌症對藥物反應較佳,化療結合標靶藥治愈率超過五成,近年更加入音樂治療增添療效。
本港淋巴癌每年新症近千宗,死亡人數約四百,當中九成屬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餘下一成為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逾半僅二、三十歲。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梁憲孫指出,淋巴癌以頸部及腋下等位置較易察覺,因淋巴結腫脹;若癌細胞出現在胸腹則較難發現。三分一病人於淋巴結外發病,徵狀因身體部位而多變,身體持續不適者,如發燒夜汗等應及早求診。梁醫生解釋,淋巴癌診斷困難,因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分別不大,一旦高度懷疑應整個腫瘤切除化驗,病理分析對治療極為關鍵。
淋巴癌治愈率逾五成,但伴隨化療的痛楚及心理壓力,對病人影響甚大,三至六成病人受抑鬱及焦慮等情緒困擾。情緒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近年藉音樂治療紓緩病人抗癌路上的心理壓力。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說,天生的音樂感可助病人抒發無法言表的情緒,形容音樂如天然止痛劑:「以非洲鼓發洩情緒,治療師用鋼琴互動;甚至寫歌,病人間唔中哼起,帶動情緒令人釋懷。」他說,四成二患者接受音樂治療後,可減少一半療程痛楚,增加抗癌療效。
鍾敬文指,音樂療法可視乎患癌者期數、身體狀況等因素而定,例如病人經歷電療後體力變差,會避免使用樂器,改以聆聽音樂形式放鬆;針對接受完手術的病人,可藉音樂節奏配合物理治療,令復康過程變得暢順。音樂療程亦會配合臨床診斷,跨越整個抗癌過程,甚至陪伴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鍾舉例,有患癌媽媽臨終前不僅靠音樂整理負面情緒,更記錄生活為孩子留下歌聲。
記者 林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