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完工漁民無額外補償

【本報訊】「政府話一六年完工,但依家分分鐘一八年都通唔到車,咁我哋到時食咩呀?」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在大嶼山東北水域填海拓地,對海洋生態構成影響。在該帶水域作業的漁民表示,大橋動工後水質受污染,魚獲減少一半,需改到較遠的大嶼山深水角或大澳深屈捕魚,但政府對合資格漁民的補償只計算到二○一六年,現知大橋香港段最少延遲一年通車,漁民促請政府「加碼」補償工程延誤期間的額外損失。

隔離污物環保帶 斷斷續續

本報記者日前出海視察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進度,發現海面上有不少垃圾及死魚,而圍繞在香港口岸人工島工地周邊,用以隔離污染物擴散的環保帶更是「斷斷續續」,不時有捕魚船穿過兩截環保帶間的空隙,駛入屬於香港口岸人工島工地範圍海面捕魚。

由祖父起三代都在大嶼山一帶捕魚的漁民吳女士表示,人工島工地範圍附近的魚獲近年已大幅減少,該些冒險進入工地範圍水域內的漁民,其實亦只是隨水流追蹤魚群,希望碰碰運氣。但他們在工地範圍內捕魚隨時會碰到海底暗礁,導致船身入水翻沉。

吳女士憶述,以往大嶼山東北水域魚獲豐富,盛產鱭魚和螃蟹,「以前每次下(魚)網,很輕易就捉到八十、九十隻蟹,但現在能夠捉到八、九隻已經偷笑。」她稱,自從大橋香港段工程動工以來,該帶魚獲減少一半,特別是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期間水質最差,「魚網放下海不用半小時,拿上來整個網都變得黑鼆鼆、好多泥,清洗都花好多時間。」

倘2018未通車 「我哋食咩?」

魚獲減少,吳女士稱漁民需改到較遠的大嶼山深水角,即北大嶼山垃圾轉運站對開海面一帶捕魚,又或者到大澳深屈,甚至沙洲、龍鼓洲一帶海面作業,但魚獲始終未及昔日。面對大橋工程不斷延誤,魚獲持續減少,吳女士坦言對未來生計感到擔憂,因為政府對漁民的補償只計算到大橋原定通車的二○一六年,「政府話一六年完工,但依家分分鐘一八年都通唔到車,咁我哋到時食咩呀?」她期望大橋盡快通車,亦促請政府考慮加大對受影響漁民的補償,彌補因為大橋香港段工程延誤而導致的額外損失。

政府今年四月向立法會表示,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涉及填海約一百九十公頃,暫時喪失捕魚面積約三百八十七公頃,預料永久喪失的捕魚區總面積達二百二十七公頃,當局會向漁民發放總額達四千七百萬元特惠津貼。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