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早已起步。具聲勢的賽事,還待中央評估立法會選舉結果,了解民意民情的變化以及研擬後續政治光譜和板塊拉闊與移動所帶來的影響之後,為特首人選作出決定,通過各有關渠道自上而下發放訊息,大規模的競逐,才陸續有來。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誰人獲得中央政府認同為可以接受的人選,特首大賽必須是公開、公平以及沒有抹黑的比併,在市民仍然未能一人一票選出心儀對象之時,至少是一場有競爭的特首選舉。
同樣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否有初選,最終決賽,只能容納兩位候選人。中央擔心大賽可能失控,倘若多人終極角逐,像一九九六年時的首屆特首選舉,除董建華之外,還有吳光正及楊鐵樑等。今時今日存在頗多變數,要保證不出差錯,兩人對決,屬於可控。
據泛民陣營的分析,基於各黨派難出合資格人選參與競逐,而本土派則肯定反對任何形式的小圈子選舉,難望組成聯盟介入特首選舉,故上策是鼓勵現時由泛民議員主導的功能議席與對應的選委會界別分組內的支持者,努力爭取選委席位,愈多愈好,可增加在「卡位戰」之中的議價能力。
泛民雖然無人參與大賽,卻可以藉手中握有的三百至四百選委數目,爭取心目中可接受的其中一位候選人,在未來管治之中,有政策性的傾斜,可滿足泛民的訴求,從而「間接介入」大賽,以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