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人面對漫長的復康治療,四成中風病人只能臥床或坐立,每天困於三呎寬的病床上。沙田醫院引入機械下肢訓練,以機器幫病人「太空漫步」,帶動無力的雙腳模仿步行動作,刺激下肢神經及增加關節活動,幫助病人重新起步。一半病人接受訓練後活動能力「升級」,部分人靠工具支撐可重新下床步行。
六十一歲的陳女士今年五月突然右腦中風,醒來後左半邊身已經動彈不得。按中風病人活動能力分七級,第七級最佳,可自行室外步行,陳女士屬於最差的第一級,需臥床,無法坐立,洗澡要由吊機帶入洗手間,「唔知以後點算,同社區脫節,要等丈夫照顧。」她獲安排每天做半小時混合性機械下肢訓練,連續四日訓練後進步神速,可借用步行架邁出十幾步;完成十次訓練,並配合其他物理及職業治療後,陳女士現可借工具行十分鐘,亦可自行用輪椅入廁所,盼有一天靠自己力量再站起來。
沙田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陳暉立表示,嚴重中風病人的活動能力減退,轉身起身都要人幫忙。與陳女士一樣由臥床「升級」至可輕扶步行的病例十分少見,尤其只能臥床或坐立的病人,需要長時間康復治療始能突破至下床及走動。沙田醫院二○一四/一五年收集一百六十多名中風病人數據,發現約四成病人無法再步行,一成人只可臥床,無法坐立。臥床院友平均住院三十天,出院時七成人仍維持只可臥床或坐立。
該院二○一四年引入混合性機械下肢訓練機,以重複動作加快病人雙腳血液循環,刺激腦神經,亦幫助病人活動臀部髖關節及膝關節。
使用訓練機至今,共協助十八名只可臥床或坐立的中風病人治療,有一半病人的活動能力升級,例如由臥床進步至可坐立,或由坐立提升至可緊扶工具步行。他們平均留院廿六天可出院,較同類病人少四天。該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許鷗思表示,傳統中風復康物理治療需兩名治療師,以人手活動病人手腳,見效緩慢,而且復康期間治療師容易受傷和勞損,器械可更安全幫助病人訓練。
記者張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