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悠揚的口琴樂曲揚起,細看每一個吹奏者,有人只有八隻手指,有人手臂較常人短。中文大學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成立病童組織「手足童樂」,讓手腳殘缺的病人學習吹口琴和繪畫。有份創辦組織的威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顧問醫生何百昌表示,手腳有障礙的病人除了生活上有困難,亦難以發展自己的興趣,因此希望以輕巧的口琴令他們重拾信心,同時訓練手部小肌肉。
玉盈天生患尺側球棒手,每隻手只有四隻手指,手臂骨骼較短,被嘲成「四指怪」,飽受歧視困擾,一度感到自卑,「覺得能力不如人」。她曾經想學彈奏結他,但因身體障礙無法如願,幸十八歲起學習口琴,從多次表演中漸漸相信自己的能力,「殘缺是一回事,但要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她現已經是註冊社工,亦是「手足童樂」的委員,協助同路人。
小五的溢銘患先天的橈側球棒手,左臂向內側彎曲,拇指發育不全。三年前學口琴後,每次練習如同物理治療,提升手臂活動能力,「以前成隻手彎得好緊要,依家可伸直吹口琴。」
何百昌同時是香港口琴協會創會會長,過去十多年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推動病童學口琴,直至今年三月正式成立「手足童樂」,目前共有二十名上肢或下肢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學吹口琴或繪畫,年紀最小的只有三歲。他希望於日常治療外,病人有機會發展興趣,「吹到個樂器係好開心」,但坦言目前資金只夠組織營運一年,希望有更多資源把計劃擴至其他年齡層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