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政治化 創新乏力何足奇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的競爭力近年不斷衰落,首先就表現在教育及科研能力的衰退。在剛剛出爐的一份亞洲大學創新力排行榜上,本港院校又毫無例外地輸給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區內競爭對手,警鐘再一次敲響。

外國機構根據學術文獻、專利申請和科研成果商業化等方面評分,列出亞洲大學七十五強,排名前二十的大學中,有十七所來自日本和韓國,排首位的是有「韓國MIT」之稱的韓國科學技術學院,日本東京大學居次,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排第三。新加坡國立大學排第十一位,內地高校也有不錯的成績,清華及北大分居第十三及十六位。只有本港的院校斯人獨憔悴,表現最好的中文大學也不過排名第二十一位,而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則分別排名三十、五十六及六十六名,幾乎墊底。

本港院校在創新力排名方面慘不忍睹,令人失望,但並不出人意料。近年香港社會泛政治化,一向是象牙之塔的院校也不再安寧,不少老師不務正業,鼓吹造反有理,誤人子弟,也有不少學生無心向學,醉心政治與街頭。更不堪的是,近年大學又儼然成為鼓吹港獨的大本營,簡直烏煙瘴氣。當院校不再講專業,而是政治掛帥;當校園風風雨雨,紛紛擾擾,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有多少人能安心讀書、教學、研究、創新呢?又有多少人關心這些至關香港未來前途的國際排名呢?

曾有外國雜誌將香港人評為世上最聰明、最能幹的人,雖有恭維成分,但並非全無道理,彈丸之地的香港曾經創造過無數的奇迹,令世人驚艷。俱往矣,如今香港的大環境變得非常惡劣,恍如內地文革年代,縱然有創新人才,有科研成果,也不可能留下來。最典型的例子是,如今佔國際市場七成的深圳大疆無人機,創辦人曾是香港科大的學生,而科大也一早發現人才,給予其創業資金,這家本有機會在香港大展拳腳的創新企業,最終蟬過別枝。深圳近年創新產業蓬勃發展,湧現多家舉世矚目的科技企業,香港幾乎一家像樣的都沒有,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港府葉公好龍,對創新科技口惠實不至,同樣難辭其咎。從董建華時代的發展創新科技,到曾蔭權時代的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本屆政府的做大做闊,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實際上香港用於研發的資金不足經濟總值的百分之一,遠遠落後於百分之三至四的國際平均水平,而香港所有大學的科研經費比不上內地一家普通大學,更是可恥。沒有春耕,哪有秋收,南韓、新加坡等國都肯對科研下血本,所以才有今日的非凡成就,港府拒絕承擔,坐而論道,導致香港創新能力不斷萎縮。

一個城市有沒有未來,關鍵看青年質素,看教育水平,看創新能力,香港在這些方面都非常失敗,前景只能是一片灰暗。有人預言香港只有兩個前途,一是重回昔日的小漁村,一是被深圳吞併,並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