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經血量似「血崩」、經期亂或下腹感覺谷住,可能是子宮肌瘤徵兆。有婦產科專科醫生指出,女性有兩成機會患子宮肌瘤,三十至四十歲中年女性佔多,嚴重者可因失血過多致貧血,甚至留院輸血,部分患者有不育風險。及早求醫可接受藥物、手術或介入治療。
子宮肌瘤是子宮的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麥浩樑指,至今仍未知形成原因,估計與女性賀爾蒙雌激素刺激有關,家族遺傳、中年女性、從未生育女性都較易患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可按生長位置分為三類,生長在子宮外層稱為「漿膜下肌瘤」,流血徵狀相對不明顯,但若長於子宮頂部,可愈生愈出,壓迫其他器官;生長於子宮內層屬「黏膜下肌瘤」,可令子宮充血範圍擴大,或肌瘤在子宮內摩擦導致易出血、經期時血量異常多、經期長,甚至影響胚胎着床,增加不育或流產風險。第三種生長在子宮肌肉層的「肌壁間肌瘤」,令婦女經痛。
他說,大部分患者確診子宮肌瘤時,肌瘤面積約三至四厘米,約有八至十粒,有病人確診三十幾粒;少部分病人的肌瘤面積大至十厘米。有婦女誤以為「身子太弱」,自行飲當歸湯、食雪蛤膏等調理身體,結果可能弄巧成拙,有機會刺激子宮肌瘤增大。他提醒婦女應正視問題求醫,不宜自行補身。婦女懷孕期間,有機會因體內雌激素增加而刺激肌瘤變大,雖大部分不會影響胎兒,但要密切監察。
麥浩樑說,正常經血量總數不多於八十毫升,維持五至七日。若經血多、有血塊,或完經後持續五至六日仍有經血,均屬異常情況應求醫。
他按臨床經驗指出,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透過用藥控制病情。目前大部分人使用口服藥物止血環酸,來經期間服用,控制經血量。此外,視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藥物反應、肌瘤大小、曾否生育等因素決定是否做手術。若肌瘤太大、數目達四粒或以上,麥建議接受傳統開刀手術。
除手術及藥物,子宮血管栓塞術可以特製粒子阻截肌瘤的血管供血。亦有使用磁力共振輔助進行高強度聚焦超聲波(HIFU),消融肌瘤。但麥浩樑說,接受栓塞術後懷孕,有機會令小產及出血風險提高;HIFU治療亦有機會影響肌瘤附近的器官,兩者均較少用。
記者戴碧怡
本欄與公立醫療醫生協會及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