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紮師傅製燈籠 開班傳承工藝

【專案組報道】中秋節將至,燈籠再次成為城市中的主角。除了深受小朋友歡迎的卡通充氣燈籠外,以楊桃、白兔為主題的傳統紙紮燈籠,亦有不少捧場客。不過,重新走進群眾視線,卻不等於能繼續保存,有香港紙紮師傅慨嘆,由於缺乏新人入行,加上成本遠高於內地,行業始終難逃式微命運。

工序雖不多 出錯需重來

年約四十歲的志師傅,其父五十年代於深水埗開設紙紮店,他是第二代傳人,親手製作傳統紙紮祭品、花燈及燈籠等。在一九九七年,他從設計學院畢業後,因未有發展方向,決定先到紙紮店幫輕父親,「咁啱舖頭要紮一百隻楊桃燈籠,我嗰陣完全唔識紮作,所以爸爸負責紮,我就負責貼玻璃紙。」

這次經歷,令志師傅對紮作產生興趣,正式開始跟隨爸爸學習紮作。他指,紮作工序雖然不多又重複,但當中任何一個步驟出錯,就隨時需要推倒從來;另外,更要有心理準備飽受「皮肉之苦」,「紮嘢時要徒手掂啲竹,有時整完先發覺對手摻咗刺。」

按客人要求 設計新款式

傳統卻不等於墨守成規,他不時製作出新的紙紮品,以燈籠為例,就會按客人要求,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款式,「曾經有客人要求整一個『I(三)U』形嘅燈籠,亦會有客人要求紮唔同卡通人物嘅燈籠。」遇上客人特別要求,他都需要由畫圖開始,製作時間亦有時更要花二、三日才能完成。

隨着老師傅退休及去世,現時香港的紙紮師傅已所餘無幾,行業亦無可避免步向式微。志師傅堅持盡自己努力,繼續做下去,為的就是「傳承」兩個字,「紮作係傳統技藝,而且由爸爸開始已經做咗幾十年,點都會繼續做。」而為了令更多人認識紮作這項工藝,志師傅更於數年前起,與不同非牟利機構及學校合作,舉辦興趣班,教授年輕人紙紮技巧,「起碼可以令更多新一代知道,喺香港仲有人做緊呢啲咁傳統嘅工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