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日前收回東區海底隧道,東隧三十年的專營權也告終結,社會立時有要求政府對隧道收費調整的聲音,特別是「紅加東減」收費方案,更是被認為可以有助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港府表示會研究三條隧道的分流措施,但要交立法會討論,也即最快也要在二○一七至一八年這個立法年度才有具體方案,可是要落實方案卻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也引起了一些批評的聲音,這也是現在的社會實況。
東隧是一個「建造、營運、轉移」的項目,財團有三十年的專營權,當初興建東隧時正值八十年代中期,香港面對回歸的不確定性,是以東隧的內部回報率是定在百分之十六點五的水平,以今天的目光來看自然是不合理的高,可是在三十年前的環境,這個卻是定義為「合理而不過高」的回報率。在這個回報要求下,東隧的收費便得以調整來達到這個回報率,是以東隧曾要求加價,即使社會反映出不滿的聲音,東隧也據其權益來力爭,甚至不惜和政府進行仲裁。
除了這個回報要求的背景之外,東隧的興建的一個政策目標,是連接港島東區和九龍、新界,當時的如意算盤是工廈林立的港島東區,可以更快速的接連新界,甚至可以直達深圳,那個時候的構思是分流紅隧的交通。在時間的洪流裏,後來證明了港島東區往返新界的交通流量並不如預計的多,加上要達到回報要求,東隧的價格便無法向下調。
紅隧由於是政府擁有,收費便不能提高,因為民意對加價很有意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東隧收費比紅隧高,而紅隧由於地理上的優勢,許多駕駛者都會優先選擇使用紅隧,雖然紅隧的擠塞情況嚴重,但也無阻紅隧的使用情況。目前紅隧的使用量,已是其設計上限的百分之一百五十,也就是說,紅隧的負荷已遠超設計上的承載力,而東隧現時的交通流量也接近飽和,兩條隧道的擠塞情況嚴重。
在上一屆政府末期,曾聘請顧問公司對隧道分流作出研究,當時也提出了「紅加東減」的建議,可是大眾一聽到紅隧要加價便立即反對,這個方案後來也沒有多少人再討論。其實在理論上「紅加東減」聽起來可以減低紅隧的擠塞壓力,因為這是從基本的價格定理來看問題,可是在東隧收費比紅隧便宜的時候,駕駛人士還是會先選擇紅隧而不是東隧。這說明了一個狀況,當時五元收費的相差改善不了多少的交通流量分流,要大幅有效的改善兩條隧道的流量分流,兩隧收費上的差異要顯得巨大,才能提供足夠的誘因去改變駕駛者的偏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為不少抱「紅加東減」意見的論者,其心目中的價格差距未必很大,而且要照顧到政治現實,紅隧的加價不會太高,東隧的減價也不能太多,不然又會惹起種種的爭議,「紅加東減」的效用要發揮得到,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一下。港府目前的策略是保守的,卻可以藉研究來減少犯錯的可能,也算是一種務實的做法;不然的話,隨便的推行「紅加東減」或會帶來交通混亂,絕不是香港樂意看到的。
其實以紅隧和東隧的承載能力來看,目前兩條隧道加起來已是遠超負荷,即使「紅加東減」奏效,也不過是將紅隧的擠塞程度減低,而去將東隧的擠塞程度加劇,並沒有真正做到改善香港交通擠塞的作用,充其量是紓緩紅隧的擠塞狀況,而不是對總體交通擠塞狀況有好好的改善。要真正的針對問題,增加路面運輸的承載力和減少路面交通才是根本,但這卻是說易行難,增加道路受制於土地不足,減少汽車增長又有不同意見,問題只是年復年的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