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結束後,部分傘兵組織活躍於政圈,揚言要與傳統泛民分庭抗禮,爭取年輕人及中產的抗議票,結果在去年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中有不俗的表現。其後高調表示會大舉進軍立法會選舉,又不會同泛民協調各區人選。一般估計,泛民會流失部分選票至本土派的新興組織。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首輪滾動民調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上述情況。民調顯示,建制陣營的非傳統中間派,如新民黨及經民聯的候選人有可能獲得一些新的中產票,這些中產人士既不滿港獨,又不滿泛民搞拉布「過了龍」,某程度也是一種「抗議票」。
工黨舉行造勢大會,有候選人呼籲選民勿意氣用事投「抗議票」,擔心本土派的年輕候選人或會吸納該黨的選票,因其原有支持者認為工黨無甚表現,倒不如讓本土派「搞搞新意思」,說不定可闖出一番「新天地」。
工黨候選人呼籲選民投票予「有經驗、有根柢嘅人,去幫香港市民把關」,不要像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般教人後悔不已,顯然擔心「抗議票」會影響工黨的選情。倘若加入中產的「抗議票」,傳統泛民政黨今次立法會的選情,確實不容樂觀。
事實上,本土派由傘兵組織及激進港獨派結合而成,後者受制於選舉管理委員會推出的「確認書」所阻礙,但前者則不受「過濾」,更可能借勢吸納後者的票源,在大打悲情牌的策略兼動員街頭抗爭造勢之下,極有可能令傳統泛民流失「抗議票」,難怪泛民如此緊張,必須適時調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