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是習李執政以來力推的一個概念,大概意思是經濟增長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注重需求一側,大規模的生產,致使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而是應從供給一側改革,產業升級,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中國現在的奧運戰略也需要這樣的供給側改革。
一九八四年中國首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在蘇聯東歐國家抵制的情況下,獲得十五枚金牌,位列第四,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此時改革開放的中國,不光經濟增長、政治更新,奧運金牌也使得政府和國民格外有面子。自此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實行舉國體制,集中人力、財力和各種資源,爭取更多的金牌。
雖然在一九八八年的奧運會上,遭遇了所謂的「漢城兵敗」,只獲得五枚金牌,位列第十一位,卻更激發了政府加大投入、重整旗鼓、揚眉吐氣的決心。終於在一九九二年的巴塞隆拿和一九九六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都獲得十六枚金牌,重新回到第四。之後一路攀升,二○○○年悉尼奧運二十八金,進入前三;二○○四年雅典奧運三十二金,成為第二;二○○八年北京奧運,五十一金取得世界第一。
不僅要金牌增加,開幕式、宣傳戰略也高度重視。北京奧運會美輪美奐的開幕式背後,是無數的人力、驚人的耗資,充分體現了一致、宏大、莊重和政治化的特點,和本屆里約奧運開幕式的平民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難說誰好誰壞,但北京奧運注重場面,里約奧運注重創意,儘管巴西一樣是人口大國,但不可能像中國政府那樣不受制約的燒錢。
中國向來講究開門紅,過去奪得了好幾次奧運的第一塊金牌,大力宣傳首金的意義。特別是此次是在新的領導指引下的第一次奧運,更希望旗開得勝。可惜初戰不利,一直宣揚的首金,雙保險兩個射擊老將,不敵十九歲的美國姑娘。接下來的射擊龐偉、游泳孫楊,遺憾再次失金。
政府派出了參賽以來最大的代表團,官方媒體照例是大張旗鼓地宣傳造勢,商業媒體也大湊熱鬧要分一杯羹。但用戶最多的民間社交媒體,不僅關注度不如以往,而且出現了不少質疑的聲音:別說首金,就是最終金牌總數第一,而基礎的田徑和集體項目的三大球沒有突破,更重要的是群眾體育不重視,舉國體制搞奧運,關百姓何事?
一直以來舉國體制搞奧運,不管群眾基礎和普及程度,全面布局,重點培養,只要金牌的數量。為了金牌,訓練走向了體育意義的反面,不是為了強身健體,而是製造傷病、摧殘健康。為了金牌,出現了眾多興奮劑醜聞。為了金牌,體操隊員往大改年齡,足球隊員往小改年齡,好參加二十一歲以下的奧運足球賽。運動員的傷病、獎金的分配爭吵、有人因金牌而當官、有人因不滿而爆料,奧運愈來愈複雜。
有了北京奧運的輝煌,中國體育大概不需要再證明甚麼了。應該實行供給側改革,從過去只要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尋求在群眾參與廣泛的三大球等集體項目上突破,更要重視作為國民體質基礎的田徑項目的全民參與,場館的建設開放,資金和人員的投入,鍛煉、訓練和比賽的平民化。
當滿教室都是小眼鏡,到處都有小胖墩、大肚囊的時候,集中極少數人訓練比賽得來的金牌第一,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何意義?當大多數人在霧霾中戴着口罩為生計奔走,少數人在封閉的場館裏練昂貴的射擊、高難度的跳水的時候,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全民參與,似乎愈來愈遠。作為國家主導的奧運戰略,真的需要供給側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