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專業報稅,中英文件,各項申請」,報稅檔攤在香港曾經盛極一時,但如今只剩下油麻地玉器市場一角一整列報稅檔攤,尚存一絲昔日風采,大字招牌下一位位僅餘的代筆之士見證過報稅檔的興衰,在寫上別人託付的同時,亦寫下自己的故事。
開檔近五十年,現年八十六歲的「阿徐」徐麟堂與本報記者話當年,他指當年不論申請安裝電話、電錶,填寫政府申請表格,均須以英文填寫或匯報,由於當年市民文化水準較低,衍生不少填寫表格及報稅表檔口。
阿徐憶述當年檔攤全盛期多達近四十檔,直至政府於六十年代開始發牌規管。雖然以往只需一盞油燈,一張木枱以及肚內幾分墨水便可開檔,但報稅檔一直是猛人集中地。
其中一個「有料」之人,是精通中英法越四種語言,七十一歲的陳球。球伯本為越南華僑,當時在越南的電影公司任職,學會英文及處理報稅文件。其後逃難至香港,於報稅檔兼職,伴隨球伯報稅的工具,是兩台打字機及一個算盤,球伯坦言由七十年代起政府開始要求市民報稅,因此他與拍檔迎來生意最興旺時期。
九七回歸後,阿徐及球伯均表示中文成為法定語文後,過往的政府文件均可以中文填寫,加上市民教育水準上升,報稅檔的生意隨即一落千丈。阿徐更坦言大半生開檔替人填寫文件,自己早已離不開老本行,雖然生意不復當年,但檔口仍是他每日必到的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