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感性理性難敵恐怖主義

二○一五年八月,德國默克爾政府宣布了一項極為重要的決定,就是不再按照《都柏林規則》把入境的敍利亞籍避難申請者遣送至他們進入的第一個歐盟國家,同時撤銷所有驅逐敍利亞難民的決定。

這個決定一公布,德國從此治安大壞,恐怖暴行頻發,香港遊客也在德國被暴襲,這時的默克爾總理不僅受到國內輿論批評的巨大壓力,國際輿論也質疑她的「人道決定」引來一系列災難。

德國人一向理性、謹慎、法紀嚴明,然而,「機緣湊泊」也會感情用事。西方輿情分析默克爾作出上述重大決定時,認為她首先受到某種情感的影響。

過去七十年,也即二戰之後,曾經犯下「滅絕人類罪行」的法西斯德國在戰爭廢墟中得到過昔日敵國包括美國以及很多陌生人施予援手,投下大量財力物力,重建家園。德國人在反省自己的戰爭罪惡時,有強烈的懺悔、贖罪、感恩之心。默克爾生長在東德,柏林圍牆倒塌後,西德不計前嫌,「接納她們一家」,這使她對逃離戰亂的難民感同身受,對接納難民「具有強烈的情感和道德動機」。

感性引導之外,當然還有理性算計。德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需要大批「掌握技術、受過教育的難民」。據統計,「身處希臘的敍利亞難民,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人受過大學教育,很多人會說英語」,他們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過人勇氣,德國大企業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和勞動力。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德國收容的敍利亞難民逾一百一十萬,德國政府每月向每位成年人發放數百歐元津貼,還要提供居所,經濟負擔甚重。敍利亞難民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文化融合不易,搞不好會成為恐怖主義溫床,遲早會淹沒掉德國人的感性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