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館藏遭迫遷 官僚有眼不識寶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首諷刺滿清王朝沒文化卻偏偏附庸風雅的詩,其實也是對今日港府的寫照。在港府委任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新總監、西九管理層「齊人」的同一天,爆出政府有眼不識寶、珍貴文物當成草的醜聞,可謂十分諷刺。

私人收藏家黃嘉謀夫婦在西貢蠔涌的紅磚屋收藏了逾百件古董,大部分來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建成、聲名顯赫的古堡「余園」,其中有自古堡拆下的彩繪玻璃、具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以及收藏自歐洲十八世紀的時鐘等,每一件都大有來頭,頗有欣賞價值。難得的是,收藏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意申請土地興建博物館,將藏品公諸同好,可惜遲遲未獲港府批准,這個理想至今無法實現。更有甚者,當局決定擴建公路而徵用有關土地,迫令收藏家七月底前搬遷紅磚屋所有文物,在一時找不到妥善安置地的情況下,這批文物面對隨時被棄置的命運,收藏家多年心血固然付諸東流,同時也是香港的損失。

政府拓路徵地本來無可厚非,但在這批文物未有安置地之前就迫遷,無論如何都講不過去。誠然,負責收地的是地政總署,未必有處理文物或博物館的經驗,但起碼都要有保護文物的意識,要同有關部門溝通,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事件再次證明,政府官僚作風,各部門自行其是,加上高層沒有及時介入協調,導致今日的困局。

香港開埠不足兩百年歷史,加上是經濟城市,早有文化沙漠之稱,在這種情況下,官僚忽視文物保育甚至暴殄天物,更加不可接受。事實上,本報曾報道「余園」拆遷後遺下二十多塊有百年歷史、刻有書畫的珍貴石碑,被棄置金鐘茶具文物館雜物房裏,由於當局一直不聞不問,這批滄海遺珠遲遲不見天日。至於古色古香的景賢里大宅被拆得「甩皮甩骨」後才被搶救,則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景賢里已經重修及開放,但那一磚一瓦已沒有歷史的沉澱,充其量是個贗品而已。

有人說,一個地方有沒有文化,只消看看當地有多少博物館就知道。香港情況比較獨特,港府一方面耗費巨資打造西九文化區,揚言要建成類似西班牙畢爾包、法國龐比度那樣的世界級文化中心,M+博物館是主體設施之一,另一方面卻摧殘文物,對收藏家擬建立博物館,不是成人之美,而是百般刁難,甚至以徵地為名行毀滅文物之實。香港由這麼一群不識文化為何物的官僚負責擴展文化事業,就算西九有一天建成,恐怕不是所謂亞洲文化樞紐,而是亞洲級甚至世界級笑柄。

老百姓沒文化,最多是「粗人」一個,但官僚沒文化就非常可怕,不僅會浪費公帑,更可能湮滅香港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坐視西九文化區變成未來的政績大白象,倒不如及早改劃建房子,多少可以解決無殼蝸牛的安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