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對港工作方針一直「跟隨」中國內地的大政方針,中國內地的大氣候決定香港的小氣候。大氣候緊,小氣候就緊,反之亦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時,正值中央以極大的決心和熱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作,推行改革開放,於是就提出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解決九七回歸後的香港問題。
回歸後,香港沐浴在中國全面加速改革開放、建立和諧社會的大氣候中,朝廷對港工作方針相當寬鬆。這種寬鬆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在一段時間內確實讓港人感到九七後「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讓港人安心、放心,國際社會對北京信守承諾、對「一國兩制」的創新意義也有相當的肯定。另一方面是香港的反對派、反對勢力心雄膽肥起來,要為香港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爭取更多更大的權益,不斷衝撞北京的紅線。
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完全「吃透」了中央的精神,面對反對派的猖狂進攻表示不會成全他們當烈士。這就是說,朝廷和香江府衙都不會對反對派「施辣手」,讓他們放心大膽「搗亂破壞」。其實反對派中的許多人是「表面上氣壯如牛,實際上膽小如鼠」,他們絕不敢用命去博,如果朝廷不是刻意寬鬆,而是「揸正」來做,反對派未必夠膽張牙舞爪。然而老董「露了底」,反對派遂「愈戰愈勇」。
中共第五代上台執政,國內外的局勢發生很大變化,大政方針全面轉硬,鬥字當頭,在鬥爭中鞏固權力、治國理政。而對於「快要失控的香港」也須轉變工作方針,由寬而緊,由鬆而嚴,由「甩手不理」而「全面管治」。然而能夠解決甚麼問題呢?會有甚麼後果呢?形勢無好轉,矛盾更尖銳,中南海又到了考慮總結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