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仿真草場的第三代及第四代人造草地足球場,由政府自二○○三年起引入。曾加入香港大球場草地專家小組的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李賢祉指出,康文署當年認為天然草地球場在頻密使用下會加速損耗,所以引入在維修及保養方面相對容易的人造草地,藉此提升足球場地的可使用次數。
不過,本報早前曾報道,有第三代人造草地足球場因長時間缺乏保養,長有苔蘚及真菌,場邊的去水渠位亦遭膠粒淤塞。李強調,人造草的草皮需要做好保養工序,方能延長「壽命」,「最好每日重鋪膠粒同清理排水口,唔可以偷懶。」
香港體育學院運動醫學部醫生黃平山亦指,人造草地足球場保養不善,會產生大量膠粒,令運動員容易在射門和「剷地」時受傷;而球場燈光忽光忽暗,亦會影響運動員的距離感和反應能力,增加受傷風險,故建議康文署就人造草地球場的保養程序進行全面檢討,並因應市民和運動員的實際需要而調節場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