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如烹小鮮,作為領導者,應是全局在胸,一切游刃有餘,面對逆境也能談笑用兵,不必動輒吹鬚睩眼。近日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加拿大,面對當地記者質疑中國人權狀況,對方的問題本不是衝着他而來,但王部長還是越俎代庖,挺身而鬥,接連反問對方「你到過中國嗎」、「你了解中國嗎」,進而逕自作出結論說:「你沒有發言權!」
這等表現在西方世界看來,是有點惡形惡相,未必完全符合外交家應有的風度。中國崛起了,但國際形象欠佳,正因為我們一直不懂運用外交舞台上的溝通語言。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外交人員,理應更具自信與氣度,人權是中國的尷尬問題,不便直答的,大可曲答。
王毅反問對方有否到過中國,此舉既可反守為攻,也可轉移視線,方向很對,捉到鹿了,但他未懂脫角。王部長問完對方,根本沒讓對方有回應機會,便自行滔滔不絕,乃是不智。他問完後,面上應似笑非笑,待對方回話,一副請君入甕的模樣,心中則暗想,你怎樣答也得死,但在表面仍保持客氣。對方如答真沒去過,部長就可說:「那就是了,如果我從沒看過閣下所寫的新聞報道,就道聽途說,指你的水準不佳,那不是太不客觀了嗎?何況中國那麼大,值得了解的事情那麼多。這樣吧,回程時也邀請你跟我們一道去,給我們一個機會,帶你認識今天的中國吧。」
如是回應,不必以硬打硬,更不必給上實質答案,但彼此便有了下台階,得體的外交辭令,不過如是而已。如果對方答已到過中國多次,也不打緊,王毅只消說:「不少外國人長居中國十年,還慨嘆對我國所知不多哩,還是讓我作東,勞你再走一趟吧。」這樣四両撥千斤,問題便輕易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