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女王的抱怨與外長的傲慢

去年中國領導人訪問英國前夕,針對中國在英建設核電站的疑慮,駐英大使在英國電視上咄咄逼人地質問英國人:「你們有資金嗎?你們有技術嗎?」一位定居英國的華人老朋友看到節目後,對我說非常不舒服。曾經的禮儀之邦、不卑不亢的使節,怎麼變得如此炫富逞能?如果英國人反問:「你們有乾淨的空氣、優質的教育、全民免費醫療、古老的大憲章、議會的辯論嗎?」該怎麼回答?

各取所需 對等交流

國際合作不管是經濟貿易還是政治考慮,雙方都是各取所需,對等交流。作為人均GDP高出很多的國家,英國人不是沒錢,而是更願意花在國內的民生福利、醫療教育上。根據貿易的比較優勢原則,英國人輸出金融、教育、旅遊、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從中國輸入消費品、資金和自己不願意搞的產業技術。

核工業並不是甚麼高新技術,而是二戰以來就有的夕陽產業,英國比中國搞得更早。只是現在從產業升級、安全考慮,讓中國來建設,而且用中國的錢,幹嘛不合作呢?中國政府有的是錢,通過和英國合作能打開國外市場,政治上更是出頭露臉,雙方願打願捱,有甚麼可顯擺的嗎?

英國人對此事其實更不舒服,最近一段視頻得以證實。在白金漢宮舉行的花園聚會上,當有人給英女王介紹去年接待中國領導人的總指揮時,她說「真倒楣」,又指「他們擅自更改行程,對我們的大使也很粗魯」。如果說倒楣只是個調侃的玩笑話,那麼說擅改行程就是事實判斷,而對大使粗魯則是價值判斷,表達強烈不滿。當然,這只是一面之詞,背後議論雖然能理解,但畢竟不厚道。

這些只是外國人說的,而且是私下場合,那麼中國人在公開場合又怎麼表現呢?近日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傳着一段視頻,是中國外長訪問加拿大時,兩國外長的一個聯合記者會。有一個加拿大女記者問加國外長時,提到香港「失蹤」的書店老闆、被中國指控間諜的加拿大公民高凱文、對南海爭端和地區安全的擔憂,她的問題是:「基於上述擔憂,為甚麼加拿大尋求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係?您計劃怎樣通過這種關係促進該地區的人權和安全?您是否專門提到了高凱文的案件?」

語氣嚴厲 怒睜雙眼

雖然是問加國外長,因為是聯合記者會,問題又涉及雙方,所以中國外長主動回應完全正常。至於在這樣的場合,閃身、晃動、用筆和指頭指着記者、怒睜雙眼、語氣嚴厲,這些肢體語言看法不一,此處不討論,只看他說的內容。中國外長說,記者的問題充滿傲慢與偏見,完全不能接受。你去過中國嗎?了解中國嗎?中國的人權,你沒有發言權,中國人有發言權。中國把人權寫進憲法,讓六億人脫貧。歡迎善意的批評,拒絕這種不負責任的提問。

記者問的是事實問題,外長應該承認或否認這些事實,而不是對事實避而不談,質疑人家的動機和發言權。舉行記者會,不就是讓記者問嗎?外國記者無權批評,難道只有權表揚嗎?怎麼就知道人家沒去過中國、不了解中國?沒去過中國就不能提問嗎?問題在於是否屬實,而不是善意與否。人權寫進憲法屬實,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其實這種場合,碰到不好回答的問題,說一下外交辭令,例如「比起過去,中國取得很大進步,未來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這離不開國際合作和媒體的關注」,不就過去了嗎?既說了成績,也顯示了自信,強調了合作的重要,還肯定了媒體的作用,柔中帶剛的回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一介草民都明白的道理,何必說人家偏見和傲慢,卻讓公眾反唇相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