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掘頭進士」向上流的無奈

上個星期有兩宗關於高等教育的新聞,一宗是有關開設副學士課程院校虧損嚴重,另一宗是有關政府公布大專生畢業後的向上流情況,兩宗看起來沒有關連的新聞,一併起來便可以看到現在副學士的問題,即教育成本和效益,這兩點是老生常談,只是這兩宗新聞提供了這個問題的數據。

自資副學士營運艱難

首先是有關副學士院校的財政狀況。坊間有一個印象,就是副學士是一盤很高盈利的「生意」,學生背負了高昂的學費,開辦副學士的院校應當給予學費減免才是。而政府書面回覆立法會,表示各大學屬下的自費社區學院,有四間錄得虧損。當然,一年的數據並不代表整個自資副學士的營運,若我們看看歷年各校累積的盈餘,有的院校果然家當豐厚,有院校其累計盈餘高達九億多元,但也有院校錄得累積過千萬元的虧損。

這些數據說明了一點,就是自資副學士並不是一定可以「賺錢」的,而我們若是細看錄得巨額盈餘的院校,它們都是有悠久的歷史,所謂的盈餘其實是多年來辛苦經營下來的成果。而且,這些盈餘並不是單靠自資副學士來提供,而是由整個院校的營運得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坊間對副學士的一個批評,就是副學士課程學費高昂,高昂的學費「養肥」了眾間院校,數據反映的是自資副學士的營運其實是艱難的。

其次就是專上教育的效益。政府發表《二○一五年收入流動性研究》,發現持有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十年後的年收入會由剛畢業時的十六萬元上升至五十萬元,複合年增長率達百分之十二;相比之下,副學士畢業的年輕人,其年收入起點為七萬元,十年後上升至三十萬元,複合年增長率達百分之十五。然而,因為自資副學士畢業生的起薪點較低,即使薪金的年增長率較學士學位持有人高,其實際收入亦遠低於學士學位持有人。而更甚的是,由於兩者的基數存着不小的差距,這意味着副學士畢業的同學向上流動的機會,永遠落後於學位持有人。這個發現其實反映了坊間一般對學位偏好的原因,就是因為高一點的學歷,令年輕人在職場上有極顯著的差異。

學費不菲成效卻存疑

當我們將這兩單新聞合併起來,就可知道一個「不太方便」公開的真相:副學士學費不菲而成效存疑。開辦副學士並不是藉開辦來賺大錢,它們其實是在艱苦經營,但專上教育成本不輕,副學士以通識教育為主,目的是要銜接學位課程,假如副學士畢業的同學沒有再進修學位課程,其向上流動的可能和機會都會大打折扣,這也反映了同學在進修副學士課程後背負了大量學債的憤怒,原因是副學士課程未能給予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

從整個的教育角度看,副學士課程提高了香港整體的人力質素,也是人力資源的一種投資。當政府不能大幅增加學士學位的時候,政府也要考慮副學士的角色和功能,例如副學士給予年輕人另一條途徑去升學,是否應當給予相當的資助,去讓年輕人背負輕一些的負擔?數據上說明了副學士的向上流機會比學位持有人遜色,若政府可以給予自資副學士課程多一點的補助,譬如學費減免,多一點免息免還的獎助學金,又或是以定額學券來給予同學一些財政幫助,這才可以讓同學減輕負擔,才可以讓副學士畢業的同學有較大能力在職場上向上流。

副學士是一個泊來概念,原意是讓年輕人在進不了大學時多一個學習機會,但這概念在香港已然變質,政府要對副學士的未來作出好好的安排,「掘頭進士」的情況才有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