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得天獨厚,自然風光一再吸引國際社會關注並屢獲殊榮,周末行山親近大自然也成為愈來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港府近年跟隨潮流,將不少土地納入保育範圍,但由於沒有同時推出相關配套政策,霸王硬上弓一再引爆民怨,沙頭角村民抗議城規會擬將谷埔、鳳坑及榕樹凹劃為自然保育區及綠化地帶,昨日發起封村行動,就是最新的例子。
類似抗爭不絕如縷。三年前,西灣村村民反對港府修例將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而發起封村行動,致使正在舉行的大型慈善籌款步行活動被迫臨時改道;年前大嶼山大蠔村村民抗議政府將該區部分土地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一度以復耕為名出動推土機毀壞大片紅樹林;更不提大嶼山二澳村曾封村十多年,令當地一條主要行山徑被中斷。今次沙頭角村民封村也造成不少行山人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下一次又會輪到哪條村發起抗議行動呢?
村民以封村等激烈方式表達不滿,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一旦土地被納入保育範圍,有關土地的使用、開發及出售都會受到限制,土地價值難免大打折扣,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法明確保障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有人質疑港府以保育為名強搶民產,並非全無道理。保育是為了公眾利益及香港長遠利益,而保護土地所有權不受任何形式的侵犯則是業主的天賦權利,如何在公眾與私人、長遠與短期利益間取得平衡,這是對保育政策的最大挑戰。事實上,村民並不是堅決反對保育,封村只是手段,與政府討價還價才是目的,如何對村民作出合理的利益補償,誘導村民配合保育,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除了土地保育一再引發矛盾,古蹟保育的難度亦不遑多讓。港府曾公布一份古蹟保育名單,七成為私人業權,卻沒有提供足夠的誘因使業主配合保育,結果保育不成,反而加速古蹟的消失,極具特色的山頂何東花園灰飛煙滅,昭示保育政策的破產。而中式大宅景賢里一度被拆卸,雖然最終港府以換地方式保留下來,但拆後重修的景賢里失去原汁原味,保育價值大為遜色。
時移勢易,香港人保育意識上升,皇后碼頭保衞戰、菜園村拆遷爭議以及開發新界東北引發衝突,都是其中的表表者。可惜的是,儘管保育爭議不斷,港府卻沒有吸取教訓,至今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補償措施,施政簡單粗暴,一旦遭到反對就跪低收場,致使保育舉步維艱,發展寸步難行,民怨不斷積聚,亂象簡直沒完沒了。
多年前一部以保育為主題的港產片《歲月神偷》在國際上獲得大獎,引發不少人共鳴。其實,被歲月偷走的不僅是香港的古色古香,還有香港的和諧安寧以及港府的施政能力。現在港府又揚言發展大嶼山,又要打造東大嶼都會,成為香港經濟新增長點,說得天花亂墜,然而解決不了保育爭議,一切都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