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輪候冊28萬宗 平均等4年

【本報訊】樓市跌跌不休,前景不明,置業分分鐘變負資產,大批基層市民為上樓同樣望穿秋水。房屋問題是港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更提出十年房屋大計,揚言全力拓土建屋,惟房屋問題繼續惡化,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延至三點九年,大幅偏離平均輪候三年的目標,「三年上樓」目標淪空談,市民上樓遙不可及。

房屋委員會公布,在今年三月底約有十五萬零五百宗一般公屋申請,比起對上一次公布的數字,在去年十二月底的十四萬七千宗,略為上升。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則有十三萬四千三百宗,少於去年底的十四萬三千七百宗,因房委會早前刪除沒有回覆審核的申請人。雖然整體輪候個案則由廿九萬零七百宗減至廿八萬四千八百宗,但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由三點七年延長到三點九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二點一年延至二點三年。

市建局首次推出資助房屋,卻出現揀樓者「甩底潮」,兩宗撻訂,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指出,「煥然壹居」開售至今表現一般,反映市民對樓市前景感到不樂觀,尤其是美國隨時在六月加息,恐增加供樓負擔,亦有預測指樓價下跌一成至一成半,置業隨時變成負資產,故打擊市民買樓意欲。

學者批前朝遺禍 房策「乜都冇做」

除了外圍加息風險,市建局重建項目一直被人批評「豪宅化」,定價偏高,不少揀樓者都「呻貴」,宋立功批評「煥然壹居」的定價不合時宜,市建局當初在樓價向上時定價,惟在樓市下行時出售,定價本來脫離市場,折扣又欠吸引力,導致不少市民打退堂鼓。

解決基層住屋方面,港府同樣束手無策,前特首曾蔭權爵士蹉跎歲月,房屋政策「乜都冇做」,導致房屋供求嚴重失衡,而現屆政府覓地困難,令市民輪候公屋「有排等」。

本來私樓供應將增加,以及市建局推出資助房屋,可以讓市民多一個選擇,但偏偏遇上外圍隨時加息、全球經濟波動大等因素,「夾死」政府,直言政府房策失去明確方向,「減辣招又唔係,資助房屋減價又唔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