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自資院校面對收生困難

自資院校明德學院上星期宣布行政重組事宜,引發了大眾對自資院校營運上的關注,明德學院現時只交代了行政重組大概,由於不涉及學生權益,所以社會的反響尚算不大。其實,大約三年前有另一家自資院校宣布終止營運,但同時間沒有安排同學們尚餘的課業,引發了不小的風波,到最後該院校同意讓同學修畢課程才終止營運,事情總算得到解決,可是,這事件其實已是自資院校的一個警號。今次明德學院的重組事件也不特別叫人意外,只是對象和時間讓人感到突然,若然事件的主角是其他小型院校,則完全是意料之中。

成本高昂 學費不菲

不少人對自資高等教育有誤解,也時常帶着有色眼鏡去看自資院校,認為自資院校都是學店,這是對自資院校的一個很大的成見。自資院校的出現,是補足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成本高昂,要讓更多年輕人可以有進修高等教育的機會,政府不可能隨意增加資助的高等教育學額,於是自資院校就提供了這個需求上的補足。可是,高等教育成本高昂,自資院校沒有政府的資助,營運上就得依靠學費收入,這也是同學不滿的地方,因為當教育成本高昂,學費也不可能便宜,要承擔不輕的學費負擔,同學自然對自資教育有着很高的要求。

對自資院校來說,收生便成了很重要的工作,因為收生數量充足的話,很多營運上的固定成本可以更有效的分攤,例如圖書館資源,多一些學生可以讓圖書館更有效的運用。而且,生源充足也可以減輕學費調整的壓力,原因是資源可以更有效地運用,同時院校的營運也有經濟規模。從這個角度看,收生不單是收入營運的考慮,也有因收生足夠帶來的規模效益,這些都會對教學質素帶來正面影響。所以,收生不足除了是營運上的問題,更影響自資院校的教育質素,遠的不說,單單是學生多了,院校可以提供的選修科目也會比較多,對同學自然是好的。

靈活安排 提升質素

現在自資院校卻面對收生不足的困難,在過去四年間,經評審的自資學士學位總數增加了一萬個,連同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現在文憑試達標的同學已可以完全「人人有書讀」,而在未來六年,適齡的中學畢業生人數持續下降,收生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大。單單以供求關係來看,未來六年,更是有剩餘學額,至於會否出現院校關門,這要看各間院校的應對準備。

對一所有使命的自資院校來說,最佳的應對策略是以質素來維持名聲,以教學的嚴謹和學生表現來說服社會,去讓社會認受,而不是降低質素去取悅學生。坊間對自資院校是有先入為主的成見,若果自資院校不自強,如果自資院校「因貨就價」,更會加快自資院校的困境。

面對未來六年的收生低潮,自資院校更不應在質素上有所妥協,只要部署得宜,熬過這六年的困難,未來生源上升又會是另一氣象。所以,這些年的收生困難,反而應看成是提升質素的契機,當中要有靈活的資源安排,也考驗了自資院校的應變和前瞻能力,以及對院校使命感的堅持。

不少人認為,自資學位數目太多,自資院校的設置也有濫竽充數的情況。其實所有自資學位都是經過嚴謹的評審程序,並不存在質素不濟的情況。但明德學院事件發生之後,相信各家院校更會小心翼翼的營運,而監管院校的機構,不管是八大的教務會或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在未來的審批過程中必定會加入營運上的考慮,而保障同學的權益,更是一個重要的評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