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扭轉本港貨櫃港吞吐量持續下滑的劣勢,業界要向機械化及高科技物流的方向投資與開發,發揮本港碼頭長期以來的高效率優勢,而政府要做的政策性推動工作也同樣重要,甚至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必須展現決心與果斷性。
本港貨櫃處理費的單位成本較內地港口一般高出二百至三百美元,而中港跨境長途貨櫃車也不受本地司機歡迎,近年入行者少,司機老化非常明顯。要效法新加坡輸入外勞,鑑於政治現實,必遭集團工會堅決反對,勢難成功。
業界相信《基本法》賦予香港自由港及單獨的關稅地區地位,加上通關方便及普通法的穩定性等優勢,本港貨運中心的地位可繼續穩守。多個五年規劃,包括今年啟動的「十三五規劃」,中央都明確表態支持香港貿易中心及航運中心的定位,未來貨櫃業的前景仍可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不景氣,香港難以獨善其身,必須強化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優勢互補,才能與上海以至新加坡等領先港競爭。不過,粵港兩地有不同制度,要貨櫃轉到珠三角港口,有關的批文、檢查以至關稅等,需要兩地政府加強溝通與互信,業界之間的磨合也需時。
深圳鹽田港的吞吐量早已超越香港,兩者有競爭關係,但可探討合作空間,而南沙港與赤灣港的可協調性或較大。近年粵港政府之間的合作良好,領導層定期見面磋商各項議題,貨櫃港的合作亦可列入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