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整個消費市道一片沉寂,唯獨上水一帶依然熱火朝天,水貨活動並沒有因為旅客下跌而消失,最近更因為內地實施跨境電子商務稅收政策,大量水貨客再度集結,導致水洩不通,與旅遊業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激進團體揚言再次發起反水貨運動,新的衝突一觸即發。
過去有人總是將水貨活動歸咎於內地客,港府也隨着激進團體起舞,除了推出限奶令,還將「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結果水貨活動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打擊旅客訪港意欲,將旅遊業拖入寒冬,這就叫弄巧成拙。其實大家都知道,從事水貨活動的並非全是內地人,相當一部分是本港居民,當局將內地水貨客拒之門外,本港水貨客乘虛而入,連南亞假難民也來分一杯羹,可謂亂上加亂。
說到底,有需求就有市場,水貨活動之所以禁之不絕,皆因有利可圖,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改善內地產品質量,只要「中國製造」令人有信心,可以放心使用,自然沒有人再走水貨,否則說甚麼也沒用。近年內地當局不斷強調要刺激內需,改變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可惜淪為紙上談兵,內地連奶粉和疫苗質量也無法保證,連馬桶蓋也要到日本「爆買」,刺激內需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