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生物納米技術為治療新趨勢,納米粒子可盛載不同成分的藥物,要成功發揮治療效果,在人體內準確輸送至為關鍵。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蔡宗衡發現,一種納米粒子能與腎臟產生「生物納米」相互作用,經靜脈注射後可累積於腎小球膜,繼而大量進入系膜細胞,有助日後發展針對腎臟的納米粒子輸送技術。他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是中大首名學者獲此獎項。
蔡宗衡為土生土長港人,為○○年中學會考十優狀元,後負笈美國於史丹福大學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其後回流加入中大。他鑽研納米粒子與人體器官、組織、細胞及細胞器相互作用,有助設計治療型納米粒子,準確地輸送至人體內的目標位置。
本港有七千名末期腎衰竭病人,較十年前上升近九成。蔡宗衡發現,一種納米粒子能與腎臟產生「生物納米」相互作用,證實直徑約七十五納米的粒子,經靜脈注射後可累積於腎小球膜上,繼而可大量進入系膜細胞,其他大小的納米粒子沒有此顯著效果,這有助發展針對腎的納米粒子輸送技術。他稱,希望透過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獎金,五百萬元資助,設計出用作體內偵測腎病的納米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