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blue, no green. No blue, no life.」沒有藍色便沒有綠色,但地球沒有藍色,人類亦無法生存。海洋生態平衡與人類生活環環相扣,人類活動卻往往破壞生態,最終影響生物鏈,受害的最終是人類。有組織聯合多名本地藝術家及逾千名學生,利用廢棄膠樽及戶外帆布橫額創作大型裝置藝術品,帶出各種海洋資訊及保育環境知識,提醒人類過度消耗塑膠製品,已不知不覺間破壞海洋生態。
愛海洋的插畫家鄭琪琪(Kiki),創作了一個圍繞大海的故事:八爪魚Paul熱愛音樂,不時在海底演奏,動人的音樂感動了在深海生活的孤獨海龜Olivia,最後Paul與Olivia成為摯友。不過,一向以進食水母維生的Olivia,卻因海洋垃圾日益增加,經常誤食膠袋,生命危在旦夕。
故事啟發Kiki創作今次展覽的海報及展板,她指,現時塑膠垃圾已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影響遲早禍及人類,「丟咗膠樽,唔好以為真係喺你眼前消失,其實要成四百五十年先消失到,我同下一代消失咗,啲膠都未消失!」她又指,塑膠垃圾看似對人類沒有影響,但落入海底,海洋生物根本無法識別,照食無誤,「最後影響都係上番餐桌。」
另一藝術家岑嘉慧(Violet)則帶領來自十三間本地中學的五百位青少年發揮創意,以廢棄戶外帆布橫額,創作了雕塑《魚群變異》。Violet指,以帆布而非膠樽作為物料,是因帆布更難循環再用,「依家整Banner好平,多咗學生會整,但係活動完咗,有晒資料喺上面嘅banner就唔會重用到,膠樽都可以用到一、兩次先掉,但banner真係一次性。」她認為,現時過度消費的文化,導致垃圾圍城的局面,「其實拒絕使用係最好嘅方法,自己攞水樽,唔好用咁多膠樽。每人行多一小步,就已經好好。」
舉辦「海洋藝術展」的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傳訊副經理陳靜雯(Amanda)指,曾與本港多間學校合作,發現鮮有學校深入教育學生環保課題,部分學生的環保意識十分薄弱,回收膠樽前要先清洗的概念亦欠奉,「環保基本知識係有教,但係帶學生深入探討真係好少。」她指,今次展覽主題為「塑膠與魚」,並邀請二十多間學校參與創作,希望透過較溫和的方法,提高公眾對保護海洋的意識。
圖:吳啟偉
文:溫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