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十年後的香港描畫成專權赤化國度的獨立電影奪得金像獎最佳電影,這一尊獎座,意味着港府管治前景崎嶇不平。
大家心知肚明,若論藝術水平,該套電影根本連提名的資格也未夠,最後卻能掄下大獎,無非是政治因素作祟。事實再次證明,只要是一人一票,對朝廷就是大患,選特首如是,選立法會如是,連選最佳電影亦如是。
正如新界東選民,影藝界內的「本土派」愈來愈人多勢眾,為了政治表態和宣洩不滿,不惜把手中一票投給最激進的一個。北京事前展開封殺行動,將有關電影列為官媒及內地報章的禁忌詞,不提就當不存在,卻始終阻不了它的傳播和立足,這恰恰是近年港獨勢力破繭而出的縮影,亦是香港局勢日漸失控的警號。「十年」就是影像化的梁天琦,它向建制擲磚頭,為分離主義點火把,又一次證明港府的統戰和管治防線正不斷崩落。
「港獨」作品竟然登上頒獎禮殿堂,等於向倡導者鼓掌,為跟隨者加冕,隨時造成雪球效應,同類型電影愈來愈多,亦愈來愈煽情,如果能以當年港產片七日鮮的速度趕貨,更可成為本土派立法會選舉的助選機器。年輕人是兵家必爭的票源,而電影是年輕人最熱門的文娛消閒節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比泛民政黨搞甚麼十周年本土宣言、決議文更具威力。
四九年神州易主,加上東西冷戰時代,香港被捲入這場意識形態大戰之中,電影圈無可避免淪為主擂台,左派和右派電影公司壁壘分明,珠江與邵氏院線楚河漢界。五十年代港英政府設立電檢條例,就是為防共產主義滲透,無心插柳開啟了八十年代港產片非政治化的專業發展方向,誰料今日電影圈又被扯進政治鬥爭的泥漿圈裏。
在疑幻疑真的光影世界背後,政治意識形態之爭正實實在在地上演着,而且極盡煽動分化之能事,難道這不也是洗腦嗎?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