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素來以「石屎森林」見稱,寸金尺土,即使有新土地,也大多被規劃作興建住宅或商業樓宇。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發表的「沙田二○五○規劃想像」卻反其道而行,提倡回歸自然、善用沙田的地理優勢,在區內恢復一定程度農耕,達致「耕住合一」的生活模式,又建議在區內建立一套懸浮行人系統,提升社區之間與山水的連接性。
沙田新市鎮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發展,至今逾四十年,許多早期發展的規劃概念或已不合時宜。中大城市研究課程的研究團隊花約一年時間研究,昨日發表一份沙田未來發展的規劃願景藍圖。規劃重點包括,在城門河畔恢復河灘濕地,推動復耕;在社區實行「耕住合一」,透過社區農圃、垂直種植等,在居所附近設置園地;以及在區內建設懸浮行人系統,加強社區與山水的連接。
課程四年級生何恩清指,目前本港有逾九成食物由世界各地入口,面對全球糧食減產,本港不應坐以待斃。她認為,本港尚有不少人願意耕種,惟往往因土地不足無法成事,故建議按照不同位置的日照率,劃分區內的農地及其他用途土地,冀達致用作農業和堆肥用途的土地,佔區內土地的一半,讓居民既可為區內提供至少五成蔬菜,亦能享受農耕樂趣。構思以一個一萬人的小社區為例,面積約四十公頃,約廿公頃為農地。
另一名課程四年級生孫琮賀則指,沙田具備獨特的河谷地形,適合興建一套懸浮行人系統,以多條離地約七至八米的天橋分支,由山邊延伸至河畔把各社區接駁起來。他強調構思之中,並非要將一些大型商場以天橋連接起來,天橋上甚至有小商店,儼如多個懸空的小社區。團隊亦建議利用行人系統貫穿沙田現有的文化景點,包括紅梅谷、梅子林及望夫石等,讓居民可避開地面上的車輛,欣賞一個全景視野的景觀。
課程副教授姚松炎指出,沙田已發展逾四十年,再過十年將進入重建周期,社會應開始討論其未來的發展規劃。他批評當局研究生態友善政策、農業政策及城市規劃標準時,一直支離破碎,甚少將三者作整合處理,故研究團隊將向當局推介今次的「三合一」規劃方案,冀部分構思可被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