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代女性更是視美容為「終身事業」,造就了美容服務行業龐大的產業鏈。可惜,隨着美容中心遍地開花,衍生出不少問題,尤其是港府監管不力,法例不合時宜,更是導致亂象叢生,意外不絕。
海關早前針對兩間美容公司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採取執法行動,拘捕九人。其中一間美容公司職員涉嫌未獲顧客授權,擅自使用其信用卡付款,購買逾十九萬元的美容服務;另一間美容公司則涉嫌就美容服務涉及的風險向顧客作出虛假陳述。海關發言人強調,高壓銷售、強迫簽帳、誇大服務及產品內容、刻意隱瞞副作用等,都是美容院常見的不良銷售手法,消費者必須提高警惕。
見微知著,近年關於美容服務的投訴不絕如縷,以上兩宗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自一三年中商品說明修訂條例生效後,海關已處理九十七宗同類案件;而消委會接獲涉及美容公司的投訴更是按年遞增,最近三年來,每年都有逾千宗,美容業成為五大投訴最多的行業之一。最荒謬的是,多年前港府已聲稱要設立預繳式消費「冷靜期」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時至今日依然無影無蹤,難怪亂象叢生。
事實上,美容行業的亂象遠遠不止於此,不良銷售手法最多造成消費者金錢損失,最令人擔心的是美容療程零監管,隨時發生意外甚至搞出人命。四年前醫學美容集團發生「毒血針」事故,造成一死三傷悲劇,轟動全城。事後港府信誓旦旦立法規管,而且煞有介事成立督導委員會,研究設立發牌制度,限制醫生只可在合規格及持牌的醫療中心進行高風險手術。委員會經過一年多的檢討才向食衞局提交報告,之後卻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眾所周知,近年不少美容公司為吸引顧客,引入未經廣泛確定有效的醫療技術和儀器替顧客減肥瘦身,令醫療和美容混淆不清,許多原本只可在醫院由醫生執行的手術都被包裝成美容療程,在沒有足夠醫療設備和全面消毒場所內進行,風險之高可想而知。當年「毒血針」事件後又發生女子抽脂喪生慘劇,當局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遲遲未能堵塞漏洞,正是美容行業頻頻出事的主要原因。
綿綿不絕,必有亂結,美容行業發展迅速,加上醫療及美容界線不清,港府遲遲不立法監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而且隨時危及生命安全。早前警方破獲一家「一條龍」安排客人到南韓整容的美容中心,涉嫌觸犯無牌經營旅行代理商業務,顯示當今美容業踩界發展,陷阱處處,已不只是涉及醫學和美容這麼簡單。
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美容本來沒有錯,錯在港府對業界放任自流,不監不管。今次海關只能針對《商品說明條例》執法,但對美容業其他亂象則束手無策,當局還不盡快堵塞法例漏洞,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