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立」愈揭愈多 各方譴責康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多間台灣大學名銜「去國立化」的事例愈揭愈多,可能早於一二年已開始發生,連屬非政府部門的香港話劇團、中文大學轄下多個機構及學院,亦被揭曾經「去國立化」。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昨日回應指,會檢視署方與各藝團的交流、溝通及協作,但未有就事件致歉或承諾今後不會重犯。涉事大學及多名本港立法會議員均譴責署方做法,要求港府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本地劇團「糊塗戲班」的新劇公演場刊中,其中一名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劇團成員,據報被康文署人員要求刪去「國立」兩字。去年在香港公演的音樂劇《布拉格·1968》,其執行舞台監督鄭暹珠之後在社交網站揭發,該劇場刊列明她畢業於「台灣台南大學」,但其實她是就讀「國立臺南大學」,沒有可能寫錯自己校名。

香港話劇團及中大亦捲風波

在一四年由康文署舉辦「新視野藝術節」,場刊介紹著名舞蹈家林懷民時,指他創辦「台北藝術學院舞蹈系」,「國立」二字同樣被刪走。場刊介紹另外廿多名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者時,「國立」二字同樣被消失。此外,香港話劇團亦被指在前年的一篇新聞稿中,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刪去「國立」二字。中大學術交流處及聯合書院的網頁,亦有大量「去國立化」的例子。

劉江華昨日中午在政府總部見記者回應事件,他僅稱當局會檢視署方與各藝團的交流、溝通及協作,繼續保持雙方的良好合作關係等,內容與康文署前晚回應傳媒查詢的聲明幾乎一模一樣,沒有就事件致歉。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在另一場合表示,在「一國兩制」下應可使用有關字眼,亦應尊重在港工作的人或團體,希望康文署署長能作出解釋。

康署工會:同事太政治敏感

康樂事務職員總工會主席張兆榮則稱,按署方程序如涉及修改場刊字眼,文化事務經理須先獲得康文署助理署長授權,認為相關同事「太政治敏感」。

「糊塗戲班」傍晚發表聲明,表示歡迎政府會檢視交流及協作,期望將來不會再作同類無理要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則對康文署的處理方法甚表遺憾及提出嚴正抗議,批評有關要求不合理、不恰當,呼籲該署尊重其校名有「國立」兩字存在的事實,避免再有同類事件發生。

民主黨議員劉慧卿昨去信政府,批評事件涉及政治審查,損害台灣人民感情,令香港面目無光。社民連及公民黨分別就事件到康文署總部及政府總部抗議,要求當局交代事件及向相關團體及成員道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