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黑龍江龍煤集團因欠薪引發群體性事件,數以萬計的工人工資久拖不付,企業財力已經難以為繼,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前東北黑、吉、遼三省的困局,昔日的老工業基地,如今經濟疲軟,民生凋敝。
在去年內地三十一個省區市的經濟排行榜中,東三省集體滑落,增速均位列榜尾,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遼寧從一四年經濟第七大省,滑落至一五年的第十位。而在改革開放初的一九七八年,遼寧曾是全國前三甲,現早被粵、蘇、魯、浙等經濟強省拋在身後。
東三省有過輝煌的歷史,曾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工業搖籃」。在建國初「一五」計劃建設的大型項目中,曾有超過三分之一落戶東北。以鞍山鋼鐵、長春一汽、瀋陽機床、大慶油田、松遼油田等龍頭項目為代表,東北建立起了鋼鐵、機械、汽車、飛機、船舶、軍工、石化等為骨幹的工業體系。同時,東北為全國提供了石油、煤炭、糧食、木材等大量的基礎資源。在計劃經濟時代,東三省集國家的萬千寵愛於一身,大量基建投資被投入東北,令三省成為經濟驕子。
然而,這種經濟結構十分脆弱,有着巨大的缺陷,一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產業單一;二是以原材料、資源型經濟為主,依賴於資源的勘探開採。在東北,許多城市都是以單一行業甚至單一企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如黑龍江的鶴崗、雙鴨山、七台河、佳木斯等城市以及遼寧的阜新,都是因煤而興,如今都因煤價暴跌或是煤炭資源瀕臨枯竭而一蹶不振。再如黑龍江大慶、吉林松原的石油,遼寧鞍山、撫順、本溪的鋼鐵。黑龍江伊春的木材供應曾一度佔全國的三分之二,被稱為「林都」。在這些地方,一些大企業曾佔據了某一城市甚至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而今則成為沉重的包袱。如擁有幾十萬職工、企業遍布全省各地的龍煤集團,每年僅工資就需一百億,而黑龍江全省年財政收入才一千六百億,去年不升反降,縮水超過百分之十,在全國倒數第一。
總結而言,當前東三省經濟的困局,是經濟轉型陣痛期的必然產物。東北是最典型的計劃經濟體系,幾十年來形成的國營企業體制和經濟運行模式根深柢固。產品和資源長期地通過行政手段來平價調運,產業結構單一,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不適應改革開發的轉軌,缺乏有效產業承接,出現經濟空心化、工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等一系列困難。
早在二○○三年,胡溫上任伊始,就提出振興東北,並在國務院成立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總理溫家寶擔任組長。其後受惠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揚,一些資源型城市一度復甦,欣欣向榮,然傳統重工業尾大不掉之勢未改,轉型舉步維艱,在煤價回落後,反而暴露出更大的問題。去年,習近平與李克強先後到東北考察,召開座談會,要求東三省創新發展。但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東北的經濟內生動力不足,人才、技術儲備不足,體制機制僵化。當局更憂心的是,經濟不景氣很快傳導到民生領域,勢必會引發社會動盪。
更長遠來看,東北乃至整個中國的縮影。無論是經濟新常態還是供給側改革,中國都面臨着東北式難題。除了上海、深圳等一些沿海發達城市,中國大多數地方的經濟增長,幾十年來都靠重大項目投資拉動,這些項目中並以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化工業為主。只不過東北格外典型。今年兩會,大大小小的各級官員都誓言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然而經濟發展不會因官員表態而轉移。政府必須切實謀劃好經濟接續方案,否則,舊屋已拆,新屋未成,老百姓就只能流離失所、輾轉啼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