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從騰籠換鳥變鳳凰涅槃

在二○○七年鼎盛時期,珠三角有半數的製造企業屬於港資或有港資參與,這批企業共開設約五點七萬家工廠,其中絕大部分從事加工貿易。但自從推出「騰籠換鳥」政策,加上近年經營成本大幅上漲,港企業在廣東省投資顯著收縮,尤其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在粵港企平均每年減少一至兩成。

至今,廣東全省還有約二萬五千家加工貿易企業,其中六成(即約一萬五千家)是港資企業。儘管如此,加工貿易企業的重要性仍不容小覷。省長朱小丹與本港四大商會代表團會面時便提到,去年加工貿易為廣東省貢獻了一萬五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出口值,雖較前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二,但是總量仍非常可觀。

「加工貿易在廣東不能丟,這關係到廣東的國際市場份額,丟掉了加工貿易就等於丟掉國際市場。」這是朱小丹的原話,其重視之情,可想而知。但他同時指出,加工貿易不能老是貼牌、代工、搞勞動密集型,省政府打算加大力度支持港資企業加工貿易就地轉型升級,過去講「騰籠換鳥」,現在則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重點是要加強核心技術。

有甚麼實際措施支持?朱小丹舉例說,現在很多加工貿易企業有技術改造的要求,實行機器換人,而所有升級機器貸款的利息,將由省政府負責貼息;此外,增加的稅收財政也可獲獎勵,以推動企業進一步技術改造。他表示,粵政府一定會制訂一套全國最詳細的「支持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方案,為港企在粵「鳳凰涅槃」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