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造價升至近三百五十九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自五年前動工起,期間屢次發生各種問題,由環評報告遭司法覆核、工人致命事故、香港口岸人工島「飄移」,到承建商涉違規排污,影響中華白海豚生態等,環境污染、工程超支延誤及工業意外「瓣瓣齊」。
港珠澳大橋未開工已「觸礁」,興建初期遇上市民司法覆核挑戰工程環評報告,令工程延誤一年、工程費預算大幅增加六十五億元。工業意外亦有增加,至今錄得最少七宗奪命工業意外。
一四年七月,香港接線工程在沙螺灣海岸建橋墩,涉嫌違反環境許可證。去年則最「大鑊」,包括九月被揭人工島填海地錄得多達六至七米移動,同月有環團踢爆工程的環境許可證,由○九年至一五年竟被改九次,路政署私自容許承建商更改由原本主要採用鋼筒的海堤,變為半鋼筒、半拋石海堤的混合填海方法。去年十月,香港接線工程被揭發三年來涉將未經處理、呈灰白色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海,涉嚴重違反環境許可證的條件,破壞海洋環境。
路政署終在去年十一月底,夜間發新聞稿解釋,受物料供應不足及天氣惡劣等問題,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最快亦要到一七年底完工,較原定時間遲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