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對外提供資金 緣何抗議不斷

早前訪問中東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將向阿拉伯國家提供五百五十億美元資金,包括向中東地區提供多個專項貸款及設立投資基金,並向巴勒斯坦提供五千萬元人民幣無償援助;還將培訓一千名阿拉伯青年領袖,培育中阿友好的青年使者和政治領軍人物。其實,第五代外訪時,已不止一次向國外提供資金。

《環球時報》評論,有人認為,中國還有很多貧困地區和人口,外援的錢應當首先花到他們頭上,這是典型的民粹主義呼聲,與大國所需要的外交理性格格不入;早在毛澤東時代國力並不強時,中國就開展了不少對外援助,至今仍在享受其帶來的戰略好處。然而,《環球時報》給不滿往國外投錢的人安上民粹主義的大帽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激化官民矛盾。

客觀地說,對國外提供資金是承擔國際道義的行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的數目也不少。美國大使館在騰訊的微博就說:根據美國國際發展署,二○一三年由美國政府負責的對外援助金額為四百億美元。按地區接受援助金額排列:中東與北非:九十一點一億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九十一億美元。南亞和中亞:六十一點六億美元,西半球:二十二點五億美元。

罔顧民意 難以走遠

誠然,國際援助不應有異議,但幾乎中國每次向國外投放資金,都會引發部分國民不滿,有人稱之為「大撒幣」,意思有二:一是大把大把地往國外撒錢;另一是罵人,即「大傻逼」。當然,罵人是不對的,理性批評並把道理說清楚即可,網民不滿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塔西佗陷阱時代來臨。公權力與公民權利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無論公權力做甚麼事,公民們就是不信,公權力進入塔西佗陷阱而難以自拔,而公民又不施以援手,任其深陷。

第二,國內兩極分化問題還沒有解決。社會貧困人口眾多,問題日增,亟需提供資金解決他們的困難。

第三,公權力傲慢。國際主義援助本來就有部分是國際義務,但人們難以分清,官方又不及時解釋。僅通過《環球時報》解釋只會愈說愈亂,甚至火上澆油。

第四,納稅人意識覺醒。作為納稅人,他們有權利質疑錢的去向,要求公權力在向國外提供資金時要具有公開性,並對政府提供的資金進行起點、過程、結果評估。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援引聯合國《二○一四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說,中國極度貧困人口總數佔總人口比例高達百分之十二點八,而尼日利亞為百分之八點九,孟加拉百分之五點三,剛果百分之四點六,中國的極度貧困人口比例遠遠高於非洲國家,也高於亞洲最貧困國家孟加拉。他建議,面對國民如此大比例的貧困,中國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將外匯納入預算,外匯除了用於國際貿易、國際人才交流之外,主要用於國內消除貧困,如建立外匯扶貧基金,為貧困、殘疾等家庭提供醫療教育養老等資金支持;提取外匯補充到社會保障基金之中;建立外匯社會穩定基金,為拆遷戶、失地農民、下崗人員、老工業基地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謹慎用權 免生混亂

無論是對外捐款還是投資都需要有一個說法,否則每投放一次都會成為社會動亂的引爆點。公民時代,就是納稅人時代,公權力無論花甚麼錢,都得經過公民納稅人的同意,否則就是花錢花得再好,投資收益巨大,也不會獲得合法性和正當性。中國已經進入了不確定性時代,誰也把握不了,公權力如不及時加強法治建設,不謹慎用權,就會演化為神州處處有燃爆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