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報上寫專欄文章的作者,應該好好培養自己運用文字的功力。香港作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許多粵語的術語攙雜在文字當中。這還不要緊,這種「三及第」的文字,早已有之。文壇前輩高雄(筆名三蘇),便是以寫「三及第」文字著名。只要「混合」得體,自成一格,反而增加文字的「魅力」。但粵語和白話文混雜,搞成三不通的文字,便不可取。
經常在報章寫政治評論的某高級講師,便有這種三不通的毛病。試以他最近寫的評論為例,便可找出若干文句不通的例子。例如他有一評論文章,開頭說他去台灣觀選,寫道:「走了過去蔡英文那邊的群眾大會」,這是粵語口語。說參加了支持蔡英文的群眾大會就是了,如何說「走了過去」?下文又說「遲去有遲去的好處」,說是去台灣觀選因事遲到了,到了台灣,選舉已經結束了。他想說的是遲到了,用遲到,是不得已;用遲去,則有決定不早去的意思。
他說聽到台灣友人指出,台灣綠營資深選民,今屆(用這一屆較好)也沒有出來投票。他於是寫道:「有點違反自己的直覺常識。」這話便有點累贅了。常識怎麼有直覺和非直覺的分別呢?他的意思是說,正常的情況,綠營的資深選民,應該出來投票,沒有投票,是「反常」,而不是甚麼「直覺常識」。
他又說:「果然沒有綠營在前年『九合一』選舉時開得那麼好。」這個「開」字,他的意思是「開票」,是選舉的結果。但單獨用這個「開」字,讀者便會不明所以,或者以為談的是開會。「所以都沒有舟車勞頓趕回老家投票。」這個「舟車勞頓」也是多餘的形容詞,「趕回」的「趕」字,已經表示匆忙得厲害,匆忙自然舟車勞頓了。
文章又寫道:「如果大家有看過蔡英文為今次大選而在去年十月出版《英派》這本選舉造勢書,都不難看過這種『回到民間找答案』的說法」,此處用的兩個「看過」,頗為累贅。回到民間找答案,為甚麼會是「看過」?既是一本選舉造勢書,當然是為這次大選而出,何必用疊床架屋的說法?
早前,有一位立法會女議員,常常嘩哩嘩啦發議論,而且要在報章上寫專欄。然而,當我幾次批評她的文字不通之後,也許報章編輯也覺得她的文字蹩腳,也許她都自覺「形穢」,於是她的專欄消失了。
作為公眾人物,作為議員,談吐要言之有物,文字要流暢可讀,方能爭取公眾支持和選票。如果只能叫叫口號、展示標語,甚至叫囂惑眾,最終只能讓選民唾棄。
數十年前,「開明書店」曾出版過《文章病院》一書,把一些「有病」文字「解剖」,曾被語文老師列為中學生必讀課外書。今天的學校語文教師,未知有否應用此種文字「病例」,作為端正語文語法,學寫正確、順暢的語體文沒有?
中學生寫文章,除得語文教師的悉心指導之外,在閱讀書報中也應得益不少。如果書刊報紙充滿不通或「三及第」的文字,便會對青年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有些強調面向青年學生、大力向學校推銷的報刊。對報紙的主要文字,如社論和評論之類,更應該有較嚴格的要求。文字欠通的稿件,編輯要負責改正,嚴重的來說可以不用。
近年報刊的文字水平,說每下愈況(不是每況愈下),並不為過。政論名筆,其文字居然如此「慘不忍睹」,要改變這種情況,學校的語文教師,負有責任,報刊作者,也要端正文風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