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之交,是發病季節。有中醫學者指出,兒童臟腑發育未成熟,季節多變下,易受外感因素侵襲,最常見是着涼及脾胃疾病。加上農曆新年節日臨近,糖果、盆菜及年糕等應節食物琳琅滿目,兒童「食滯」情況常見,破壞陰陽之氣的平衡,最易發病。中醫學者呼籲,兒童宜進食易消化食物,不宜在冬天進補,「大魚大肉」後應以山楂或陳皮水化滯。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高級講師張清苓指出,兒童在冬春季易感風寒及脾胃疾病,有家長為增強子女體魄,經常為子女準備人參、燕窩及藥材湯進補。張表示,冬天進補雖是中國人傳統,但從中醫角度來說,兒童臟腑未發育成熟,冬天只需正常飲食便可,毋須進補。尤其今年冬季和暖,進補更加重脾胃負擔,「兒童的陽氣本已旺盛,再進補令陰陽之氣失衡,容易生痰,病就來了。」
農曆新年快到,張清苓認為,兒童自我控制力較弱,節日期間容易進食過多甜膩及偏涼食物,造成胃脹、腹脹及腹瀉,且會發冷發熱,嚴重則腸胃閉塞及腹痛。張建議,團年飯後宜以和胃食物化滯,如陳皮或山楂,如吃得太多肥膩食物,可吃瘦肉粥或皮蛋粥清腸胃。至於應節食物蘿蔔糕可以多吃,但年糕最好不要在晚上進食。
張清苓提醒,兒童在冬春季節宜多喝滋潤湯水,進食易消化食物,以減輕脾胃負擔為主。湯水方面,可用紅蘿蔔、番茄、粉葛及蔬菜煲湯,不宜加太多肉類。涼茶亦要適當選擇,涼茶材料也有偏寒偏熱屬性之分,例如薑性溫,可調理寒氣袪濕,並紓緩熱氣及促進消化,適合寒性體質人士。
‧發病時切忌進補
‧少吃偏涼及肥膩食物
‧以雪梨或蜂蜜水滋潤脾胃
‧盡量在晚上九時左右進睡
‧多曬太陽及活動筋骨
資料來源:浸大中醫藥學院張清苓
記者:鍾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