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梁振英一二年許下競選承諾,「容許單肢殘疾人士申領傷殘津貼」無法兌現。政府消息指當局雖優化「傷殘津貼」的醫療評估安排,惟無可能純粹因單肢殘疾而容許領取津貼,因會惹起「殘疾定義」爭議及大幅增加公共開支。
現時領取「傷殘津貼」必須是嚴重傷殘或殘疾嚴重影響身體功能,例如四肢中失去兩肢、嚴重失明等,但遭申訴專員公署批評評估方法含糊不清。施政報告回應公署的批評,將優化「傷殘津貼」醫療評估安排,刪除「喪失一百巴仙賺取收入能力」及「無法上班」等字眼,醫生評估殘疾程度時毋須理會殘疾人士有否佩戴外置輔助工具,例如義肢或助聽器,或會提高殘疾人士領取津貼的機會。
消息指,若純粹因單肢殘疾而容許領津貼並不可行,會引起殘疾定義的爭拗,「無咗隻手要畀,咁無咗個腎係咪都要畀?好難咁去分。」容許單肢傷殘領取津貼將降低申請門檻,增加公共開支。領取傷殘津貼及高額傷殘津貼毋須經濟審查,津貼額分別為每月一千五百八十元及三千一百六十元,分別約十一萬人及二萬人領取。
施政報告邀請「關愛基金」推出三個試驗計劃,包括為低收入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每月二千元;提高綜援計劃下的殘疾受助人豁免計算入息上限,由二千五百元增至四千二百元;另為領取「高額傷殘津貼」並從事受薪工作的合資格人提供額外津貼,每月約五千元。
另外,施政報告對勞工界關注議題,例如取消強積金對沖等隻字不提,又明言輸入外勞,被斥「交白卷」。
工聯會及職工盟均對報告感失望,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批評政府常以未有社會共識或正諮詢為由迴避勞工議題,是「卸膊」表現。多名勞工顧問委員會勞方代表均反對輸入外勞,憂影響打工仔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