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全民新空間」新在哪?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發表第一份報告,翻了數頁,眾多疑問,有待解答!單是報告以「全民新空間」作題已是一大問題。即時要問甚麼才是「新」?「新」在哪?土地是沒有腳的,一個所謂「新」的空間,實際只是改變了面貌的同一空間;而用「新」的字眼,或許就是希望大眾跟「舊」的負面字眼作聯想吧!如果真的是「新」,就應該有超前的構思,而不是左搬右搬舊手法。

就看看報告的內容建議,跟「新」字有何關連!報告有「四大策略性定位」,首三個分別是「大珠三角國際運輸、物流及貿易樞紐」、「大珠三角地區和亞洲的服務核心區」,以及「策略性增長地區及新的大都會」。這三個觀點,在早年討論港珠澳大橋,又或者機場三跑時,已重複又重複地提到。

至於第四點「自然及文化資產寶藏」,本身亦是香港人人皆知的情況。所謂的「新」,只是將大嶼山這些一直屬於香港市民的資產,透過外加的「旅遊設施」,以注入更多的人流。這樣的「新」安排,對大嶼山孰好孰壞?實有待商榷!

又看看報告內有關「經濟及民生」方面的規劃三大原則,當中「支柱產業新平台」以及「明日之橋」的創新平台,所謂的「新」,都是一些老調重彈。

至於最後的「蓬勃社區」原則,實際只是開發土地建屋,增加人口,所謂「將大嶼山發展為宜商、宜業、宜居、宜樂、宜學的活力社區」的願景,實無異於空話。因為,觀乎政府官員對劏房問題視而不見,對基層勞工的苦況也可置若罔聞——以他們的邏輯,香港有哪一個地方是不宜商、不宜業、不宜居、不宜樂、不宜學呢?唉!還未看到報告的焦點,已有這麼多的疑問,對於那十四個「新」的具體發展建議,還需另文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