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易描落實難 發展大嶼恐空談

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力不逮。香港這些年來蹉跎歲月,幾乎一事無成,固然因為反對派有破壞無建設,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港府志大才疏,有心無力。發展大嶼山計劃從董建華時代開始提起,十多年過去,至今仍是紙上談兵,就是典型的例證。

發展大嶼山也列入了本屆政府的施政綱領,有意將之打造為新市鎮及新的經濟增長點。千呼萬喚之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發表首屆工作報告,就大嶼山空間規劃及土地利用、保育、策略性交通運輸、康樂及旅遊、社會發展提出建議,內容相當全面。根據這份藍圖,大嶼山被規劃為十四個「多姿多采」的休閒、康樂及旅遊景點,包括在欣澳填海建設主題式休閒及娛樂區;梅窩發展多元化極限戶外活動;香港第三高峰的大東山引入觀星設施及露營場地;大小蠔灣着重生態旅遊,而貝澳及芝麻灣就會集中發展為水上活動中心;別具特色的大澳及二澳等地則發展觀光農業、武術;長沙及罟古群島被規劃為水療及休閒度假村。報告還建議,以鐵路作為大嶼山主要交通要道。

天生麗質難自棄,大嶼山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發展潛力很大,加上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機場第三跑道亦在計劃建造中,可謂如虎添翼,不僅可以彌補本港旅遊設施的不足,創造就業機會,還可以提供不少房屋用地,只要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齊全,當地居民由現在的十一萬人增至三十萬並非難事。一言以蔽之,發展大嶼山不僅必要,而且迫切,堪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就是港府的落實能力。

問題恰恰在於,港府施政的最大特色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稍遇壓力就跪低。發展大嶼山需要填海及拆遷,甚至要犧牲部分郊野公園,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人們已經看到,當初為建高鐵而拆遷菜園村,鬧得滿城風雨;發展新界東北計劃也涉及拆遷,因反對聲音大,至今一籌莫展。填海更是大忌,若是基建涉及郊野公園,更被形容為「思想癌細胞」,連想一想都不行。以港府之無能,排除這麼多阻力談何容易。事實上,港府連發展一個小小的龍尾人工沙灘都做不到,遑論要發展大數以百倍、千倍的大嶼山。

發展與保育是一對矛盾,關鍵是如何取得平衡。老實說,沒有拆遷及填海,香港不可能由小漁村發展為大都市;面積比香港小的新加坡,居住環境比香港寬裕得多,原因在於填海持續提供大量的土地;澳門由單一博彩業向多元化經濟發展,少不了在橫琴島大舉開發,大展拳腳。可惜的是,港英政府做得到,特區政府做不到;外地政府做得到,港府只能臨淵羨魚,沒辦法退而結網。

藍圖易描落實難,除了港府施政能力不足,反對派全力阻撓,另一個隱憂是中港矛盾惡化,旅遊業陷入下跌軌道,縱然港府排除萬難,終有一天將大嶼山發展大計變成事實,如果乏人問津,再好的設施也是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