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的香港會是不大好的年頭,主因是經濟不景。一方面消費下跌,個人遊政策的處理不當加快了內地旅客來港由增變減,重創本地消費,且從就業收入變化打擊社會的經濟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另方面樓市泡沫終歸破滅,由此而帶來就業收入消費的進一步低落,使惡性循環的速度加快。
本來,政府的大型基建項目帶有反周期的作用,可是這些項目始於前期,亦沒有新的項目延續,刺激經濟的作用減弱,也造成心理預期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多由跨國公司所主宰,不少資金外流港外,再加上不少項目延誤,社會上的氣氛趨向於反跨境基建,政府也無力解釋和說服社會。若眾多項目拖延,並被承建商興訟索償,工程投入可能減少,公帑的支出也不一定投入工程,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量多會同時減弱。
此外,即使政府宣布今後減少房屋供應,希望維持對樓價的不合理憧憬,相信難以有效。其餘政策範疇我們都看不到政府有甚麼舉措去應對經濟放緩、就業收入趨減的形勢。因此,這樣的小政府或無作為政府在二○一六年不可能改變經濟放緩的情況。
在春節後,服務行業失業增加,香港政府與社會還只顧爭議退保、標準工時。商界與政府聯手與民眾抗爭,其他的深層矛盾、結構矛盾在反對派全無大局觀念、只求本身政治利益底下會沒法處理,建制派也無力無心對抗。香港會變成爛攤子,只等立法會選舉。但選舉之後,情況會改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