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被譏為「盲搶地」,並不是沒有原因。港府一方面坐視大量土地資源被浪費,一方面高呼「土地荒」,既要填海造地,又要打郊野公園或綠化地帶的主意,同時在市區寸土必爭、見縫插針,如此捨近求遠、捨易取難,何止不智,簡直是添煩添亂。
自前特首曾蔭權爵士開始,港府已用「土地荒」作為擋箭牌,掩飾拓土建屋無能的窘態。現屆政府上台後,有關官員更是一再哀嘆「地從何來」,擺出一副「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姿態。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有關注團體經過研究後發現,本港已具交通配套的棕地達一千一百九十二公頃,比港府早前公布的數字多出一倍,目前大多用作臨時貨櫃場、停車場,如能善加利用,房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團體批評港府稍遇地區壓力就擱置發展,反而打算動用部分郊野公園發展房屋,本末倒置,可謂一語中的。
不少遠足及攝影愛好者也發現,隨着社會急速發展,不少舊村落及建築物已被淘汰,逐漸淪為廢墟,演化為靈異怪談之地。事實上,這些廢墟大多位於風景勝地,對於厭倦終日喧囂的都市人有相當吸引力,納入重新發展或加以修葺,完全可以大派用場,既可作為房屋用途,也可改劃為旅館或者民宿,彌補市區相關設施的不足。當局任其荒廢,是對珍貴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
可見所謂「土地荒」、「地從何來」都是偽命題。眾所周知,香港已發展的面積不足全境的四分之一,人口密度也不是世上最高,只要增加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開發面積,香港人安居樂業就不會是夢想。誠然,香港是多元社會,做任何事都有反對意見,但支持拓土建屋的民意始終佔大多數,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為例,雖然爭議多多,多個調查顯示支持的民意仍是主流,可惜港府自己不爭氣,無法將民意支持轉化為施政動力,結果寸土必爭淪為寸步難行。反政府聲音不斷高漲,行動愈見激進,說到底是港府無能兼縱容造成,施政由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變成推出一項、跪低一項,可謂咎由自取。
本屆政府將房屋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還提出十年房屋規劃,目標不可謂不宏偉,決心不可謂不大,問題是志大才疏,有心無力,人們看到三年上樓目標已經落空,十年房屋大計也淪為畫餅充飢,最近港府主動削減建房目標,就是承認拓土失敗。在這種情況下,房屋問題只會愈演愈烈,無殼蝸牛只會愈來愈多。香港自詡國際大都市,然而摩天大樓林立的背後,多少人望樓興嘆,多少人住在危機四伏但租金堪比豪宅的劏房之中,這是港人的悲哀,更是港府的恥辱。
一言以蔽之,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不在於缺少土地,而在於缺少能幹的政府,施政能力問題不解決,房屋問題就是解不開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