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去年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訂下未來十年興建四十八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沒想到剛過一年,當局又將建屋目標調低兩萬至四十六萬個,資助出售單位及私人樓宇各減少一萬個,顯示整體建屋進度未如理想,長遠房策大打折扣。儘管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六比四,其中公營房屋二十八萬個,包括二十萬個公屋單位及八萬個資助出售單位,但能否達到目標,不能不令人懷疑。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聲稱,四十六萬個單位是根據統計處今年九月的推算結果,未來十年住戶數目淨增長較原先預測少,所以調低新房屋供應目標。其實,原本的建屋目標早就被質疑不切實際,今次調低目標恐怕是因為土地供應不足,而不是因為住戶數目增長低於預期,即使減少二萬個單位,也未必可以達到目標。張炳良承認,假設目前覓得的土地都能如期興建房屋,未來十年亦只能興建約二十五萬五千個公營房屋,較預期目標相差二萬五千個;至於私人樓宇方面,未來三至四年料可供應八萬六千個新單位。
顯而易見,無論是公營房屋還是私人樓宇,要達到十年建屋目標都不容易。尤其是目前覓得的土地中,不少存在爭議,根本不可能全部如期興建房屋。例如當局將大埔三幅綠化地改為住宅地,本來已準備推出招標,結果受阻於司法覆核,招標計劃隨時泡湯。怕只怕司法覆核效應不斷擴散,土地供應勢必更加緊張,十年建屋目標固然無法達到,公屋輪候時間也會不斷拉長。
根據當局的數字,未來五年房委會及房協的公營房屋總建成量大約只有九萬七千個單位,包括七萬六千多個公屋及逾二萬個資助出售單位,距離目標甚遠,其中一九至二○年度,公屋供應更將低至九千二百個,創下十年新低。由於供應嚴重短缺,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愈來愈多,很快就會衝破三十萬大關,平均輪候時間延長至三點六年新高。日前申訴專員公署發表報告狠批房署發放的輪候時間誤導公眾,證明當局面對供應不足的困境無計可施,只好靠篤數掩人耳目。
事實上,在覓地建屋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即使港府有心增加供應也無能為力。當局放棄與私人發展商合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表面理由是對發展商缺乏誘因,其實真正原因是解決不了地從何來的問題。說到底,有土斯有財,要增加房屋供應,首先要有足夠的土地供應,而這恰恰是港府的軟肋。當局宣布再向房屋儲備金注資四百五十億元,作為房委會興建公營房屋之需,可惜金錢並非萬能,如果找不到足夠土地,不管注資多少也無濟於事。
最令人非議的是,在私人樓價高不可攀、公營房屋需求不斷增加之下,當局反而減少居屋興建量,令夾心階層更難上樓。雖然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本港樓價面臨下調壓力,但對於基層市民來說,安居樂業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