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攝影不但可留住美好回憶,更可作為精神治療。精神康復者雖走出病魔陰霾,但往往難以重投生活,出現社交退縮。有機構早前推行攝影治療計劃,讓精神康復者透過攝影擴闊視野,重拾對身邊事物的興趣及觸覺,提升自我覺察及自信,當中七名「攝影師」的作品更結集成書出版。簡簡單單的一張照片,原來背後蘊藏着攝影者的內心故事。
香港心理衛生會一○年開始舉辦為期三年的「想說‧相說」精神康復者攝影學堂,進行攝影治療計劃,運用攝影協助精神康復者重投社會,當中七名康復者的攝影作品結集成《快樂‧攝影》手記,昨舉行新書發布會。
書裏的其中一位主人翁是五十多歲的抑鬱症康復者阿蘭,她成長於破碎家庭,缺乏安全感,即使找到伴侶,婚後生活亦不和諧,其後更離婚,獨力撫養兒子。面對生活壓力,她沮喪及無助,被確診患抑鬱症。阿蘭康復後,心結仍未解,其後她參加攝影治療,以照片表達內心想法,「有啲難以啟齒,唔開心嘅嘢好難同人講,但可以用照片表達。」攝影令她重拾自信,「攝影係我有效嘅抗抑鬱藥。」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攝影可讓精神康復者敢於表現內心世界,接受及承認自己身份;他人亦可透過照片了解他們,從而互相接納。